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形状 >> 你好,生物多样性澎湃在线
日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同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商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务实行动,探索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战略。这次大会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哪些成果,未来又该往何处发力?为此,我们特邀评论员进行评论。
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王立彬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3次提到“地球生命共同体”,4次提到“地球家园”。
时有所呼,我有所应。世界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
面对人类对地球家园的忧思,最近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联合国讲坛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成为振聋发聩的“中国之声”,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次,习近平主席又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作出四点倡议,第一条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对工业文明辩证反思,是当代一大命题。过去工业文明往往更注重发展,不顾及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强调,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也是解决工业文明弊端的一剂良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今日之世界,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这些科学论断,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行动实践的凝练总结。
知而行之,共建生命共同体呼唤共同行动。一年多前,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联合国如何发挥作用提出四点建议,一个关键词就是“聚焦行动”,强调“不能只开药方,不见疗效”。
如何通过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减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重要议题。中国经验表明,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句朴实生动的话语也已经成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词。
此次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在主旨讲话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得到各方共鸣。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号召,中国在行动。国际社会听到了中国方案,看到了中国担当,也领悟了中国智慧。相信,只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共同建好地球生命共同体。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感悟生物多样之美背后的中国逻辑
肖颖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开幕。有媒体评论,作为联合国生态环保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在中国,当生物多样性与四季碰撞,会呈现出怎么样的美好?
珠穆朗玛峰上,科学家们采集到了须弥扇叶芥、鼠麴雪兔子等植物的种子,小小的植物在严寒下绽放着不屈的力量;荒漠草甸里,淡黄色的荒原层层铺开,成群的藏羚羊从地平线上涌出,如精灵一般自由地奔跑;云贵高原内,15头的野生亚洲象在全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