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爷爷说真正的成熟不是看表面,有时心存善

发布时间:2023/3/31 2:17:08   

文/芨芨草

关于成熟,我和爷爷有过几次对话,零散而随意。

但几次之后,我却发现一个“标准”,就像爷爷说的,成熟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我们错误理解了“成熟”的含义。

第一次,爷爷说到的是“完美”。

因为邻居家的孩子经常被家长骂,理由就是成绩不是全班第一,钢琴也没有在比赛中得金奖。

关于“完美”,“八仙过海”的传说中就蕴藏了一个道理:不要追求完美。

“八仙过海”的故事应该是除《西游记》外,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了。但我们一般只是看到了八仙如何厉害,却很少去探寻其中蕴藏的道理。

其实,八仙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意义,今天咱们只说说八仙中的李铁拐。

铁拐李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巴国津琨人。铁拐李幼年时天资聪慧,在巴国家喻户晓。据说,老子骑牛云游巴国时,两人有缘相识,老子见其非凡给予点化,后来,巴王多次邀铁拐李为官均遭其拒绝。

巴国遭秦灭国后,铁拐李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华山学道访仙,晚年修道于石笋山。

据说,成仙后的铁拐李精专于药理,并炼得专治风湿骨痛之药膏,恩泽乡里,普救众生,深得百姓拥戴,被封“药王”。所以,后来从事膏药行业的人就把他看作自己的祖师。

后人发现,八仙中,铁拐李为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民间传说为八仙之首;与四面山金凤村牛郎织女处于同一年代。

不过,八仙中有好几位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演变而来,而铁拐李却是一位传说人物,其形象为:脸色黝黑,头发蓬松,头戴金箍,胡须杂乱,眼睛圆瞪,瘸腿并拄着一只铁制拐杖。

传说铁拐李背上的大葫芦里保存着神奇的丹药,用以济世救人。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他有仙人的灵术、灵药,为什么不先把自己的跛脚医好呢?

这就是古人创造这个神仙形象时的大智慧。它是用隐喻告诫世人,无论在人间还是天界,都充满缺憾,不能圆满。换句话说,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连神仙都不免有跛足之憾,人间的遗憾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了。

这看起来矛盾,其实细思甚对。很多时候,我们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但到了自己遇到难题,却无力解决。就像名医生了病也要找别的医生医治一样,其实这是觉悟者的先决条件,承认自己的残缺,承担自己的“病足”。

因此,那些自以为完美的人,其实是不成熟的。

第二次,爷爷说到的是“非白即黑”。

因为社会上很多人都这样评判一个人。但爷爷说,人性是复杂的,其复杂程度甚至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明末有一个叫朱大典的人,家境贫寒,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能在私塾边倚窗听课,和凿壁偷光的匡衡有一拼。

朱大典之所以被后人常提起,不是靠勤勉中了进士。因为历史上的进士太多了。没有两把刷子,是无法青史留名的。

以清朝为例,从公元年清政府首次开科取士,到公元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年进士。其中以顺治三年一次性录取的名进士为人数之最;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年),仅仅录取了83名进士。

这么多的进士,我们知道名字的有多少?因此,朱大典应该有不同于一般进士的地方。

大家猜对了。就是这个贫穷人家出来的天之骄子,为官后却性情大变,成为巨贪,史载其“性奇贪,多行暴虐”“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

读者好想看明白了:此人是因为与和珅一样,靠贪污留名的。其实还不是,更精彩的在后边。

后来,满清入关,朱大典瞬间变成了英雄,散尽家财,率军坚守城池。后来,终因寡不敌众,城破后全家慷慨赴死。

有人叹曰:“一个朱大典,其身所现之人性之渊深与混沌,让人叹为观止。”

爷爷说,我们评判历史人物时,喜欢一刀切:非白即黑。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太偏颇,也是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很多时候,在主观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个人性的距离。

第三次,爷爷说到的是“心存善念”。

因为很多人为,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天地宽容,福气自来。但也有例外,这也是验证是否成熟的案例之一。

在可可西里,几个游客跟随反盗猎志愿者进入自然保护区,想和可爱的羚羊来一次亲密接触。很快,他们邂逅了一只可爱的小羚羊。

这只小羚羊因为太小,也可是饿了,慢慢走近游客。游客们不敢高声语,纷纷拿出食物,要喂小羚羊;有人还拿出相机,准备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刻。

但是,一声大吼,欲吃食的小藏羚羊楞了一下,而后仓皇逃遁。

游客们回头一看,是一个志愿者在大声喊叫,都责怪他不近人情。那只小羚羊显然是饿坏了,这样被吓跑,说不定会被饿死。

而志愿者的一句话,让游客们哑口无言。

志愿者说,不能让小羚羊习惯你们的善意,因为在这里它们面对很多盗猎者,那些人的所谓善意不过是诱饵。它们只有习惯于远离人类,才能安全地活下去。

爷爷说,“善意”和“恶意”之间,有时并没有距离,如果傻傻分不清,你就是不够成熟。

原来,真正的成熟不是表面就能看出来的,它蕴藏在一个人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不管是“人无完人”、“非黑即白”,还是“善意变恶意”,这些观点的形成,很多都是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的延续。

但我们在无意识中忽略了一个道理:我们熟知的“真理”也有“变异”的时候;真正的成熟,就是知道怎么避免这些看似不是错误的“错误”发生。

如此,距离真正的成熟,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6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