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守望“高原精灵”
新华社拉萨4月11日电题:守望“高原精灵”
新华社记者格桑朗杰、王泽昊
4月的傍晚,金色的霞光洒落在绵延的草原上。远处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驴时而低头进食,时而迈步奔跑。
这里是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米以上,也是独特而顽强的“高原精灵”生长的乐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措并举保护生态环境,取得良好成效。如今,一幅“最美第三极”的画卷在藏北草原缓缓展开。
这是在保护区内拍摄的藏野驴。新华社记者周荻潇摄
“我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
西藏双湖县城以北的亚阿木管理站内,前夜生起的火炉早已熄灭。随着黑色的羊粪倒入火炉,屋内开始暖和起来。
作为亚阿木管理站最年轻的管护员,24岁的洛桑日达经常早起生火。“燃料最常用的还是动物粪便,火炉是双湖这地方的标配。”他说。
双湖县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海拔最高县。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天以上……
作为一名管护员,洛桑日达和另外7名队友是这片无人区的守望者。
每日清晨,洛桑日达和他的伙伴们便骑着摩托车向着无人区深处进发。一本记录本、一支笔、一包糌粑和牛肉干、一副望远镜,就是他们的常用装备。他说:“我们平常最多会行进多公里,有时看到被铁丝网困住的野生动物,还会进行救助。”
洛桑日达(左)与队友正在观察野生动物。新华社记者周荻潇摄
“我们的工作通常都是巡逻和记录。”洛桑日达说,“每次巡逻我们都会对沿途遇到的藏羚羊、藏原羚、狼、棕熊等野生动物的数量、种群、性别进行分类和记录,以便更好地监测野生动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走进亚阿木管理站,墙上挂满各类野生动物科普图和各式保护标语,让记者印象深刻。“我们平常还会前往牧民家中分发科普材料,让牧民也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副站长达嘎说。
年7月,西藏开始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据了解,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共有73个管理站、名管护员。
“我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喜欢远远地望着这些‘精灵’自由地奔跑在这片属于它们的土地上。”达嘎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明显感受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在好转,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些年我已经多次见到雪豹,这在我小的时候不可想象”。
这是在保护区内拍摄的藏原羚。新华社记者格桑朗杰摄
“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羌塘南部人口及家畜数量的快速增长,牧民向羌塘腹地的无人区搬迁。
但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野生动物数量的恢复性增长让当地群众犯了难,“这往后人、草场和野生动物三者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数据显示,年以来,羌塘高原87%的家庭经历过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其中包括雪豹、棕熊等野生动物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发难”,以及日益凸显的草畜矛盾。
一只藏北的野狼。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为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难题,让部分牧民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过更舒适的生活,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年6月,西藏开始实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
“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把藏北高寒草原还给它们,让它们更好地生存。”牧民仁增说,他们一家年从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搬迁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
人退草进。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逐渐形成,全区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
此外,为更好地解决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西藏各地先后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商业保险业务。截至目前,兑付补偿资金7.22亿元,实现了群众利益维护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双目标。
“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近年来,西藏境内一些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明显恢复。截至目前,藏羚羊由5万只增加到约30万只,黑颈鹤由不到只上升到多只,野牦牛、棕熊、狼、沙狐等野生动物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西藏已累计投入亿余元全力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大型珍稀濒危高原野生动物的密集分布区,栖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一只赤麻鸭(上)和一群斑头雁在保护区尼玛县那若塘湿地上飞翔。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如今,当游客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经过时,不时与藏羚羊、藏野驴的美好邂逅让人喜出望外。
这样的景象,是阿里地区先遣乡扎布管理站副站长琼努一直期盼的事情。他说:“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何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应当去学习和实践的,这也是我们留给后辈最珍贵的宝藏。”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