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习性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陕西智慧央广网
黄河源保护区。
科考队员在取样。
科考队领队常罡在维修车辆。
8月8日开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科考队,从关中平原出发,挺进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行程多公里,踏上高原牧场,迈入河流湿地,用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了这次科考任务。
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开展科考的?这一路他们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有什么收获?8月25日至28日,记者在青海省实地采访了科考队员。
踏上“第三极”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首次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研究,填补了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年,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此次科学考察研究定位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旨在揭示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亚洲水塔与生态安全屏障的环境保护战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在两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陕西科研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队伍。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一直参与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为藏羚羊、藏野驴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承担了一项子课题——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野生动物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对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青藏高原是鼠兔属和田鼠亚科动物的起源中心,也是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最重要的环节。几十年来,在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此类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等生活特征发生了改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科考队领队常罡介绍,“因此,开展本项调查,更新、充实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资源的基础信息,摸清各物种的分布及栖息地状况,阐明因气候变化导致的人为活动变化对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问题,对防控有害生物种群暴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也称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综合性专业研究所,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遗传与保护、经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野生动物疾病传播与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
“正是因为陕西动物研究所多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才获得了这次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机会。我们有实力,也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常罡表示。
寻找“小”动物
8月26日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一大早,科考队员们就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外的一片草场收集样本。前一天晚上,他们在这片草场仔细布置过采样工具。
“我们收集了20多只鼠兔样本!”科考队员兴奋地说。
以鼠兔为代表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是此次科考的重点对象。常罡介绍,以鼠兔为代表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是高原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它们也正是此次科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