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三江源国家

发布时间:2022/9/15 19:33:25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悠然自得的白唇鹿。

藏羚羊。

把救助的野生动物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藏野驴。

斑头雁。

藏原羚。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随时都能听到生态管护员救助、保护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随处可见藏野驴、藏羚羊、白唇鹿等各类野生动物成群结队、悠闲自得的画面,折射出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喜人局面。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4月初,记者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三个园区,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洁净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时而映入眼帘的野生动物;听得最多的是生态管护员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成为惟一由地方政府(青海省)为责任主体的国家公园。《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了目标定位,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通过艰苦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按照“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目标,我省从引导禁牧减畜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到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有力激发了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传承优秀生态文化,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为啥要上这一堂课?因为长江的源头就在我们治多县。”4月16日,在治多县加吉博洛镇吉尕小学“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闹布智美老师正给学生们上着一堂与众不同的环保课。

“环境意识必须从小就抓好。治多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再加上牧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存在一定困难。如果教育好了学生,也就教育好了下一代,还能带动众多牧民家庭提高环境意识。”吉尕小学副校长昂文然杰说。

年5月,“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在吉尕小学正式启动。年3月开始,环保课正式被列入吉尕小学的课程表,三年级以上班级一周上一次。

闹布智美老师介绍,学生用的课本是《我家住在三江源》,包括“三江源——我的家”“我们身边的生灵”“我们与大自然”三部分。自从上了环保课,全校80%的学生知道了县城周边和自家牧场附近的山水名称。

“索南达杰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榜样!长大后我也要当环保卫士,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让动物不再受到威胁,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同样,为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治多县民族中学专门为学生开设了《生态道德教育课》,引导学生争做生态保护小卫士。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三江源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让青少年走进生态道德教育课堂,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情感,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未来每个公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人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会得到自然的反哺,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涉及玛多、杂多、治多、曲麻莱4县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包括4个县12个乡镇,52个村,总人口约6.4万人。这里世代集聚的藏族群众,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的体验。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形成了关于自然、人生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历史。保护自然、珍惜一切生命是当地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马贵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及信息的发达,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传统的生态文化和生活习俗产生着巨大影响。在参与自然环资源保护管理的实践中,生态管护员表现出了保护知识和能力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偏低等问题。”

为此,园区特邀了生态专家和本土学者参与编写《生态管护员培训教材》,通过加大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使生态管护员掌握管护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职责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并普及重温了传统知识习俗,提高了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管理能力,使园区的山水林草湖和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夯实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点多线长、服务管理难度大,是玛多县在社会治理方面存的实际问题。如何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整合原有党建、综治维稳等网格,有效推动网格内各项工作任务落地生根,打造好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生态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

为此,玛多县大胆拓展“新思维”,按照网格员“一岗多责、一职多能”的要求,实行“多网合一”,构建起以“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六位一体”综合网格。

马贵介绍,每个网格都是一个有团队、有组织、有场所的服务基本单元,更好地发挥了生态管护员“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管、自我服务”的作用,达到了“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

“我们小组10人每月巡护三次,每次七八天,按照不同线路和管护员职责完成巡护,更多工作就是组织小组人员清理沿线垃圾,大家拿着工资,干着美化家乡的工作,都特别积极。”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牧委会的管护员才昂仁增说。

正如才昂仁增一样,大部分管护员都以畜牧业生产为生,收入低,参与社会公益的积极性不高,组织起来难度大。现在每名网格员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方式,每月元工资按照基础工资70%、绩效工资30%的比例,以“一卡通”形式发放。园区内群众逐步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管理向社会管理参与者的转变,从根本上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国家公园“一户一岗”制度下,三个园区网格员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每户安排一个网格员公益岗位不仅让这些牧民实现了投身建设国家公园的愿望,户均每年2万元以上的收入,在脱贫的同时切实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为有效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玛多县明确了管护员以家庭为单元,以生产生活为抓手,把人、畜、地、物、情、事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基层党建、生态管护、精准扶贫、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等全部纳入管理范畴,推动了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形成了资源向乡村聚集、网格向末端覆盖的新模式。

马贵说,“六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社会管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管护员身上,明确了网格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同时建立了情况反映、信息采集、便捷服务等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六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让黄河源园区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解决了“简单划网格”,权责不对等,“干部干、群众看”,乡镇编制少、人员服务半径大、工作漏洞多的问题。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为生态管护者,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意识明显提升,法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说,目前,三个园区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共有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共投入资金4.34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元,并为全部管护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在发挥脱贫解困、巩固减贫成果的同时,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激发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自觉

4月13日,对于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的生态管护员公巴白玛一家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当天,他特意邀请了乡干部来到家里,共同放归两只刚刚康复的岩羊回到大自然。

2月17日,杂多县扎青乡大雪纷飞。早晨,公巴白玛父子三人前往草料投放点,发现一只饥饿体弱的小岩羊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就连嘴边的草都吃不动。三人随即轮番踩着厚厚的积雪,将岩羊裹在藏袍中抱回了家。

抱来被子裹住小岩羊保暖,拿来针管和氨基酸、葡萄糖一点一点地喂食……一家人一直忙到了晚上才休息。第二天掀开被子,小岩羊竟站起来了,这让公巴白玛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就在第三天的巡护中,父子三人再次将一只受伤的成年岩羊带回了家。这只体型庞大、脾气暴躁的岩羊,只有在他专职护理时显得温顺、安静。就在两只岩羊还没彻底恢复健康时,公巴白玛父子又在自家对面的山坡上救回了一只陷入一米多深积雪的白唇鹿。

专门腾出儿子的房间,让这三个特殊的“客人”居住。经过20天细心照顾,两只岩羊恢复了活力。只有白唇鹿因脚冻伤无法站力,需要继续救护。

地处长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牧曲村牧民群赛家附近,住着一位特殊的邻居——棕熊。虽两家之间仅隔五六百米,但人熊之间却相安无事、和谐共处,成为草原上的一段佳话。

4年前,这只棕熊时常光顾群赛家,一家人对它充满了恐惧。后来群赛试着给熊放一点食物,吃饱后的棕熊随即离开也不伤人。久而久之,人熊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在食物缺乏的季节,这只棕熊索性带着小熊住在了群赛家旁边。

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无论在黄河源园区,还是在澜沧江源园区或长江源园区,听到、看到最多的还是生态管护员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

杂多县生态管护员救助雪豹、金钱豹、猞猁、棕熊;玛多县生态管护员救治野驴、盘羊,制止非法鱼类偷捕;治多县、曲麻莱和可可西里管理处救助藏羚羊、猎隼……一个个数不胜数、真实感人的故事,折射出三江源区域生态文明理念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

水獭,被称为河流生态系统良好的指示物种。年初,在三江源地区,来自北京的野生动物调查小组一个月内记录到了40多次野生水獭活动,这意味着三江源存在着健康的野生水獭种群。

通过环境卫生整治,澜沧江园区实现了生活垃圾户分解、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转模式;玛多县以电锅炉替代原有陈旧、低效、严重污染环境的燃煤锅炉,每年替代标准煤吨,减少碳粉尘排放吨、二氧化碳排放吨、二氧化硫排放吨、氮氧化物排放吨,有效保护了黄河源头青山绿水。

三江源地区群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一是源自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二是源自有效探索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和家畜保险。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态管护员负责开展人兽冲突检测和调查,在事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肇事照片,做详细检测记录,为野生动物伤害补偿提供证据。此举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野生动物的容忍度,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是预防和缓解人兽冲突的主要措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两年多时间的试点中,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共享机制,坚持开放建园,实施生态工程,三江源为深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水资源总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发展能力增强,成为三江源地区最基本、最明显的成效。国家公园内,多方式实施精准脱贫,多措施开辟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全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正向我们走来。

记者感言

我家住在三江源

林玟均

初春的三江源,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雪纷飞。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治多县,再到曲麻莱县,一路走来,宏大、壮美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山水之美,更是人之美。

“蓝天白云、广袤草原、雪山冰川……清清三江源畔,藏羚羊悠闲觅草,藏野驴成群结队……”这幅治多县加吉博洛镇吉尕小学三年级一班拉毛卓玛的手绘图《我家住在三江源》,反映出三江源地区干部群众的心声。

望不尽连绵的群山,牛毛帐篷就像飞落的雄鹰,群鸟追赶着太阳飞向天边,牛羊成群犹如美丽的天堂……这是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画面。

这里有宁肯一家三代挤在一间卧室,腾出孩子卧室救治野生动物的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生态管护员公巴白玛;这里有从用脚丈量到骑牛、骑马巡山,再到为巡山报废两辆汽车,从事生态管护19年的牧民文校;这里有无数个像年度“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得者马贵一样坚守在三江源头的“生态人”;这里还有长达两年观察和陪伴一只白唇鹿,并坚持写陪伴日记的多杰扎西、康嘉昂加兄弟俩……

广袤的三江源地区,牧民群众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生态文明理念已融入到三江源地区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三江源的儿女有信心、有决心做出最大的奉献,干出最出色的业绩,努力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公园。

作者:罗连军林玟均咸文静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0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