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杨志军新作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用童话色彩

发布时间:2023/2/11 16:44:51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m.39.net/disease/a_5474667.html

“一座山的三江源,/是四季寒冷的,/它说我要冰雪、洁白和坚固。/一条河的三江源,/是长流不息的,/它说我要充盈、饱满和澄澈。/一片源的三江源,/是开阔坦荡的,/它说我要草盛、花艳和滋润。/让所有的生命各得其所,/让所有的日子扎西德勒。”这是著名作家杨志军在生态儿童文学《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发出的深情呼喊。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杨志军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杨志军原本写生态报道、成人文学,他的长篇小说《藏獒》苍凉悲壮,曾引发了獒性和狼性的争议,并于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近些年来,他跨界创作儿童文学,被誉为“助长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海拔”。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到《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他在粗犷沧桑的高原之风中继续生态书写,并饱含着清新纯净的童真、理想主义的情怀。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小海、母亲和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一道,前往雪山寻找失踪父亲的故事,带出了三江源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精神传承、动植物科普等主题。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巧妙穿插描写了三十多种野生动物,着重描写了红嘴鸦、斑头雁、金雕、藏獒、藏羚羊、黑颈鹤、猞猁、藏狐等野生动物与人类互相依存、互帮互助的传奇,堪称一部三江源野生动物百科全书。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伪装成童话的小说,伪装成小说的诗集”。该书让现实的成人世界和充满幻想的孩子世界互相交织,用童话色彩冲淡了小说的现实意义。他特别指出书中的十余个动物的形象极其丰盈,借助诗意描写,显现出传奇色彩,这在一般的动物小说中非常少见。

杨志军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做过记者。年春,杨志军大学毕业进入《青海日报》社当记者,有六年时间常驻草原,获得深厚真实的荒原体验。离开青海后,杨志军仍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可以说,杨志军陆陆续续在三江源区域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的写作就是我反哺的努力。我到过三江源的大部分地方,考察过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各种发源形态,也去过许多雪山和草原,并不是为了写作,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生活和工作,它带给我的是对自然对人性对生命的认知。”

上世纪80年代,他为牧草的失去、草原的沙化而焦虑,写了《环湖崩溃》。几十年过去了,杨志军依然焦虑,为儿童创作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都是这种焦虑的结果。“三江源曾经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后来几乎所有的动物都遭遇了猎杀,又后来由于国家对自然生态的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进入了生态恢复期,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满眼绿色的三江源正在出现。”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通过男孩小海一家三代支援边疆、为三江源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贡献青春与生命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也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地质地貌和野生动物生动翔实的描写,展现了三江源宏阔的地理风情和深邃的文化样貌。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教授概括本书呈现出三层意蕴:第一层次的意蕴,是以童心营造喜感、淡化悲剧现实的“治愈”意味;第二层次的意蕴,来自对“初心”的确认,来自小我与大爱的博弈与升华;第三层次的意蕴,是从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改善中,传递出对生态守护潜移默化的传承力量。

杨志军曾在《我为什么写作儿童文学》中说起自己的创作宗旨:“建树‘人’的精神底线和精神指标,我不仅想实现人的理想,还想做一个理想的人。”他还说,漫天繁星流转,人类精神最闪耀的部分便是引领者长久不息的星光,写好儿童文学的意义即在于此。因此,他颂扬“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理想,致敬为此前赴后继的一代代守护者。

(原标题:杨志军讲述三江源的绿色传奇)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李峥嵘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9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