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繁衍 >> 青海是个能够产生大作品的地方专访鲁迅
赵瑜采访三江源区牧民□王十梅
从山西到青海,赵瑜一路自驾沿着黄河溯源而来。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险阻,但黄河源的魅力一直是他往高原而来的动力。此行,他是为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的“新山海经丛书”之《黄河传》的撰写,来青海采风。
从7月30日至8月8日,赵瑜深入黄河源区,感受到了青海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民俗之美……8月9日,笔者于西宁独家专访赵瑜,请他谈他眼中的青海及他的河源情结。
——编者
笔者:赵老师,您与青海可谓渊源深厚。此行再次来到青海,您觉得青海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赵瑜:我与青海有着很深的缘分。还记得那是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推举若干作家出任鹤类、雉类、麝类、鹿类、长臂猴、金丝猴、扬子鳄、大象、藏羚羊、朱鹮、东北虎、大熊猫、普氏原羚13种极危级动物的代言人,我有幸成为普氏原羚的代言人,当时我写了一篇名为《青海湖畔说危羊》的文章。那之后的多年里,我数次来青海,到过青海很多地方,大多只是游玩。
此行,我为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的“新山海经丛书”之《黄河传》的书写,再到青海。因为责任在身,此次采风,我丝毫不敢懈怠,算是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一下青海,特别是河源地区。采风的十日里,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戴发旺的陪同下,我们一路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我感受到了当地牧民的热情,也看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诸多成果。
这次考察经历,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作家,到黄河源头后我产生了一种幸福感,那是一种回归的感觉。在黄河源头,我看到了当地政府为保护三江源作出的种种贡献,看到了当地百姓虽简单但幸福的生活,也看到了三江源区的生态之美。
笔者:您深耕纪实文学多年,书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此次创作《黄河传》,您觉得最大的挑战的是什么?
赵瑜:作为一名纪实文学作家,只有深深的感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地采访,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此行前往黄河源区采访,我遇到了很多人,比如黄河源头“第一家”的主人求各,曲麻莱县麻多乡的乡亲们,还有带领我们进入源区的干部群众,以及达日县的更知布等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身上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这些都是我宝贵的创作素材。除此之外,我眼前所见的美景,也令我无比震撼。举个例子,我知道星宿海这个名字很长时间了,年少时还想,怎样的一个地方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名字来形容。此次采风的某一天,当我们气喘吁吁爬上一座位于星宿海附近的高山之巅后,才真正了解,以“星宿”为名,实至名归。此时,我不得不佩服唐朝时为此地命名的古人的智慧。星宿海,真的宛如银河中的万千星宿洒落人间。这不是空想,是现实。
此次考察我虽然收获颇丰,但严格来讲,还是不够深入。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文化和内涵远不是我用十天时间就可以掌握的。回去后,我会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河源文化。
笔者:从古至今,有不少人为黄河著书立说。您想在《黄河传》中呈现出怎样的一个黄河?
赵瑜:确实,关于黄河的书写有很多。文学不怕重复,所以我不怕题材雷同,因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它所包含的文化是厚重的,是写不完的。对于作家而言,黄河是一个持久、永恒的题材,可以不断地去解读它,书写它。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创作出不一样的黄河。我想在《黄河传》中呈现一个全域的黄河。此行到黄河源区采风,我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素材。作为一个黄河中游地区的作家,我对黄河中游的文化相对了解。此后我还会到黄河下游了解情况。希望最后能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耐读的《黄河传》。
笔者:您之前的作品多为纪实文学,您觉得如何将纪实文学与生态文学有机结合起来?
赵瑜:我之前也接触过生态文学,我也很赞同生态文学的生发和巩固,我愿意继续去写生态文学的内容,至今我还担任着普氏原羚的代言人。我记得当时我了解普氏原羚的时候,它的存量只有只,是极濒危物种。此行前往三江源,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有黄羊、藏野驴、狐狸……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稀罕,赶紧拍照。可拍着拍着,发现野生动物太多,它们悠闲自得,拍得多了,我们也就不拍了。我还看到三江源区有不少鹰架,不少雄鹰在哪里安家落户,消灭鼠兔,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三江源地区生态链的恢复成果。
在三江源区,我们了解到,国家保护三江源的政策与牧民的愿望是相契合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地牧民宁可多次搬迁,宁可舍弃草场,也愿意支持国家政策的实施,这就是说国家保护三江源的政策和老百姓爱护三江源的自然心理是吻合的,他们是非常支持的。
中国文学有着纪实传统,从《史记》开始,历朝历代都要用纪实的手法记史。举个例子,就连我们看起来最不纪实的《西游记》,其实也是纪实的。天上的机构与现实王朝的机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被作家写到了天上而已。纪实是中华民族的写作传统,今天我们国家一流的小说里面,也无不有着纪实的内容。所以,生态文学和纪实文学是完全可以合二为一的,这样的书写会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笔者:近年来青海文学的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您觉得青海文学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赵瑜: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很多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必定带有生活源头、本民族的影子。这种民族色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重要的。但从广义上讲它又不够宽泛,所以青海的作家比较难突破这种局限和眼光,应该走出去。但青海也有很多好的作家,比如诗人昌耀,他的作品拿到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流的。还有杨志军、梅卓,他们都非常优秀。他们书写的作品,其实也是很多作家难以完成的。无论这位作家在全国多有名,但当他真正深入青海后,不一定能写得过青海作家。
每一个作品或每一个地区的作家都有可能存在文学创作上的局限性,但我仍然相信,青海是一个能够产生大作品的地域。但这种大作品的产生,有着很多要求,比如作家的成长、格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等等。
青海文学的发展需要不断促进。以此次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的“新山海经丛书”为例,这次活动,邀请了全国知名作家来创作,这本身就是对青海文学发展的一种促进。这样的活动,会让一些作家的眼光投射到青海,加强与青海的联系,自然也会提升作家群体对青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