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形状 >> 跟着总书记长见识三江源的传奇新华社新媒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
5年前,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同年8月,又前往青海考察,都对青海保护三江源提出了明确要求。
让我们跟着总书记一起长见识。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发源,大河浩荡,奔流不息,滋养着广袤大地。
这是被冰雪覆盖的青海湖(年1月1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青海省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等美誉,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向下游输送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
曾经,冰川、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问题,一度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
年我国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到年,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总投资达亿元。
从生态治理、草原恢复到农牧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在“生态保护第一”前提下,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年,我国启动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藏高原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
试点启动以来,推出一系列改革,着力解决当地局部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索,成效显著。
形成“一个部门集中管理、一套体系管好资源、一支队伍统一执法”的完整体系。
构建“六位一体”生态管护模式,形成“点成线、网成面”的科学管理体系。
持之以恒的保护建设,换来了三江源头“千湖美景”重现,各类高原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
这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风光(年7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三江源牧民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变迁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亲历者。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牧民多布旦见证了生态环境重获新生的过程。
“曾经,我的家乡草原退化、尘土飞扬。”多布旦告诉记者,那时,草原上的黑土滩,如同身体上遍布的黑色“癞疮疤”。
“如今,草原再次披上绿装,村里有了生态畜牧合作社,大家收入高了,交通、教育、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只要扎扎实实保护好生态,好日子还在后头。”多布旦说。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黄河、澜沧江出青海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源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增加到每年.95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幅达6%以上。草地平均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
年7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才文多杰在给藏羚羊幼仔喂奶。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位于三江源地区的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我国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以上。
易地搬迁、生态补助、生态畜牧、旅游体验等举措,帮助当地牧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行走在三江源大地,雪山在远处矗立绵延,河水在脚下潺潺流淌,无边草原犹如一张绿绒毯。牧歌悠扬,牛羊肥壮,万物生长。
记者:李占轶
编辑:吴晶晶、杨文荣、包昱涵、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青海分社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