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习性 >> 青海固生态之基护草木生灵金台资讯
成群的藏原羚。青海日报记者祁国彪摄
青海,特殊的地域地貌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在全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今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殷切嘱托,以实际行动固牢生态之基、保护草木生灵,这里俨然已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青海形象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及动植物,这里拥有高寒湿地、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
珍贵的生态家珍、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了生态屏障保障功能。
因地势、气候等因素,青海从温带到寒带、从半湿润到极干旱,为生物多样性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使生态系统呈现出复杂多样和高寒的特征。高寒草甸、草原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体和代表,小蒿草、矮蒿草、紫花针茅等主要建群种的植被类型,构成了高寒生物链的基础。湿地面积在全国居于首位,主要以天然湖泊、河流、沼泽为主,为生物多样性生存繁衍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为水源涵养、水资源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地表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数据最客观也最具体:青海共发育冰川多条,面积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冰储量的6.19%,规模数量居全国第三位。不仅如此,青海的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高寒森林、高寒(荒漠)灌丛等成为野生动植物重要的天然分布区,荒漠不仅是青海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还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拥有独特的野生动物多样性,说到兽类,全省有脊椎动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鸟类,全省鸟类种数约占全国总数的30%,黑颈鹤、金雕等珍稀鸟类具有重要保护价值,青海湖鸟岛是国际上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约30万只鸟类在此繁衍生息。鱼类,作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全省分布有土著鱼类5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1种,Ⅱ级5种。
除了动物,丰富的野生植物多样性也值得称道,全省分布的野生植物约种,如华福花、青海固沙草等一些我省乃至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另有大叶钓樟等近百种植物,处于国内水平分布的西界边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青海担当
青海秉承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所负有的重大责任,自觉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成为共识。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每一次审议,每一次考察,对青海各族人民都是深切厚爱和巨大的鼓舞。青海牢记殷切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切实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青海担当。
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初步搭建起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显著,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管护岗位机制、排污交易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取消三江源地区GDP考核,推进“三线一单”管控措施落实,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同时,颁布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管理、湿地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形成制度法规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
强化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左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突出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湟水流域五个主要区域,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青海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以上,黄河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省会西宁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青海新的“网红代名词”。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依托坚固的生态之基,青海正在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正在积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全国领先,“百日绿电三江源”创世界纪录,拥有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循环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将结合本省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青海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省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形成了《青海共识》《青海宣言》《青海倡议》,“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等环保公益活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鲜明导向和价值追求。
青海作为
前不久,我省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青海样板。
众所周知,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近年来我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从三江源头到祁连山下,从湟水河畔到柴达木盆地,生态系统、遗传基因和物种多样性均得到了最严格的保护,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正反哺人类生存发展之时,我们回顾走过的路,虽然艰辛,亦感欣慰。
上世纪70年代,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前后历经20余年,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立足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自成立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省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全省已建各类保护地79处,广泛分布在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涵盖全省所有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将所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严格保护管理。
三江源,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实施地,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积极发挥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名生态管护员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格局,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也是青海湖最主要的地表补给来源,具有显著的“湿岛”的生态特征。经过多年的保护,这里雪豹分布范围扩展到祁连山大部分区域,黑颈鹤、荒漠猫、马麝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长。年,我省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整体规划冰川河流、湖泊湿地、森林草原保护,几年的探索实践,这里的保护力度和成效有了质的提升转变。
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这里已从年成为中国面积最大、青藏高原唯一的荒野景观世界自然遗产地,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增长明显,藏羚羊迁徙成为世界自然奇观和科学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