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生态的发展变迁。连日来,关于中国野生保护动物的消息不断,吸引人们目光。继云南北迁亚洲象群赚足眼球后,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的消息让人振奋。在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介绍,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除此之外,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数量增加,受威胁程度“降级”,于“一增一降”中映照出中国生态巨变。奔跑的动物、生长的植物、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地球上的万种生物组成了生物多样性,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野生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逐年迈上新台阶。国宝大熊猫数量达到“新高”,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活跃在大自然,以“增量”为中国生态“投票”“打卡”,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心和决心。我国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为世界保护好野生保护动物立起了示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为珍稀濒危物种创造更加适宜生存和繁殖的条件,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行动者,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量向环境污染和破坏说“不”。从河长制到湖长制再到林长制,生态“高压线”密布,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描摹出一幅幅山川秀丽、鱼翔浅底的壮美生态画卷。鸟瞰中国的绿色大地,生物多样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拥有1.3万多种活植物、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海南长臂猿从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5群33只,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面积增加了约1倍……“绿色行动”既美了家园,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在全世界共同的期待目光中,中国发布包括大熊猫在内的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加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全世界共同走生态文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阔步在新征程上,中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写进“十四五”规划,强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见证着中国长期以来的生态改善正在收获成效。持续巩固好成果,让更多濒危物种“降级”,还需要同心协力,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上探索实践、付诸行动。(周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