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种类 >> 问题从何而来专家点睛15种视角与思维发展
被老师和家长“拽”着、“拉”着、“拖”着甚至“求”着学?那些长期被动学习的孩子往往忘记了求学的本质是自主“探求学问”。
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清晰地表达问题,以及理解倾听他人问题,才能成为一个自己主动“跑”的学习者。
那么,这些“小问号”,从何而来?指向哪里?如何建构?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提问?
日前,问题化学习研究所王天蓉、顾稚冶、王达等编著了《学会追问》一书,其中提出了引爆问题的15种视角与思维发展,培养爱问问题、会问问题、问好问题的“小问号”,家长和老师们都可以参考。
一、比较的问题——培养对事物差异的敏感
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的问题涉及的是对比思维,即通过对两种相同或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考,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例如: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
两个都是航海家,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研究两人出航的原因与作用;
从地理的角度,可以研究两人出航的航线,比较航程、出访国家与地理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探究与比较两次航行的经济背景以及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究与比较两次航行推行的对外政策与国际观念,以及对到访国家与地区的影响。
引导学生追问: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培养策略:要培养学生对事物差异的敏感性,很多时候可以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所以,出现两幅不同的画,相同的文字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材料之间的比较,观察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比较人物之间的异同,对时、人、事、物进行纵向横向多个维度比较,是思考问题引发追问的有效策略。
二、分解的问题——根据关键词提问
如果一个核心问题或主问题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就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分步骤解决。涉及到的分解思维就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例如:《天窗》中“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一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什么是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唯一的慰藉?”“慰藉是指什么?”等问题来解决。
引导学生追问:对于这样一个……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要解决这样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解决?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解决?试着给它们排一下序。
培养策略:根据关键词提问;把对象要素化后提问;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维度去思考并追问。
三、递进的问题——自我追问、深度思考
递进,是指按一定顺序推进,由浅入深。递进的问题,是层层推进、逻辑推演的思维过程。如同数学运算中的多步运算,有修辞手法的递进,是指按照大小轻重本末先后等一定的次序,对三种以上的事物依次层层推进。
例如:如果要解决“为什么说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层层解决?
1、为什么藏羚羊要向老猎人跪拜?
2、藏羚羊的一跪为什么是神圣的?
3、为什么说天下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
引导学生追问:谁能往下提个问题?谁能说说接下去我们应该思考什么问题?你觉得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
培养策略:递进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更、不仅……而且、不但……反而、尚且……何况、别说……连”等。通过关联词语让学生进行自我追问,促进深入思考。
四、求证的问题——找到依据
求证就是验证,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一个结论的思维。求证的结构包括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求证的思维也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例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如何验证?
例如:我们是如何知道夏朝历史的?
例如:你在文本中找到哪些依据?
引导学生追问:如何知道?如何验证?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从中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文献/观察/调查/实验…根据…原理……因此获得了结论。
培养策略:在不同的学科中,求证的问题其验证的过程与方法会有所不同。科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来求证,数学中可以采用举例验证或演绎推理等方法来求证。在语文阅读中,我们通常会询问,你在哪些地方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找到了依据,由此你认为并得出怎样的结论等。而历史求证的方法是个“通过什么途径、判断信息真伪、思考证据的充足、进行史料的分类、比对与归纳,然后进行判断与推论”的过程。
五、举一反三的问题——灵活思考与转移
举一反三中的“反三”是指类推,推及,推论。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从一个问题,类推及另一个问题。这涉及到演绎思维: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思维,在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的原理、原则推及个别具体事例的思维方法。
例如: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周长一定的条件下,怎样拼长方形,面积最大或最小?是否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面积一定的条件下,怎样拼长方形,周长最长或最短?是否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追问:根据这个事例总结出来的原理/道理,如何再能举一些例子?要把这个原理/道理运用到其他地方去,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培养策略: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的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六、审辨的问题——设计复杂、两难情境
审辨:审慎地辨别。体现了求真的态度、开放的思想、独立自信地鉴定问题,以理由和证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体现了求知欲与愿意自我修正的认知成熟度。审辨式思维又称批判性思维,是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的精神态度,以及分析、推理、判断、开创等的思维能力。
例如:《规则》一课中:
老师:如果我要完成树叶书签的作业,我到底该不该去采摘树叶呢?
这个问题存在一个两难选择:要完成作业,可是树叶也是有生命的?
小朋友:作业和鲜活生命,哪个更重要?
老师:如果一定要摘,我们怎样做可以减少对树的生命的伤害?
引导学生追问:我们可以对原先的想法做一个反思,所以伴随着“假如……是否……难道……到底…究竟……”。不过批判性思维不等于否定,而是谨慎反思和创造。所以,紧接着会思考的问题是:所以现在,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这些,我有哪些新的认识?从哪些方面可以帮助我得出结论?
培养策略:设计复杂的情境、两难的情境;帮助学生判断新的问题,然后重新思考,讨论思考的标准,可以有开放的结论。引导学生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
七、辩证的问题——找到事物矛盾的两个面
辩证的问题: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思考,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首先是逆向的思考,然后运用辩证法的规律进行思维,包括对立统一、质与量互相转化、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
例如:“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一些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qing”,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则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清朝遂陷入衰败。
如果反过来看,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比如:“康乾盛世到底盛吗?”
如果对立统一的看,就是一种辩证思维,比如:“康乾盛世盛中有衰吗?”
如果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依然是辩证思维,如“日前很盛,未来还盛吗?”“在中国历史长河用传统史学话语叙述,恐怕是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但在世界历史格局用近代化全球视野叙述,又该如何判断?”
引导学生追问:反过来思考,“由a及b,可不可能由b及a?”从反面想是否思考“假如……是否……难道……到底……究竟……”。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是,未来还是吗?在这里是,到了那里,还是吗?
培养策略: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问题,或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思考,也可以提供引起矛盾冲突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找到事物矛盾的两个面,对立统一辩证思考问题。
八、引申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引申:由原意产生新意。引申的问题涉及侧向思维(lateralthinking),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导,又称“旁通思维”。
例如:(1)他打了人;(2)打掩护;(3)打理公司。第(1)句中的“打”使用的是它的本义;而第(2)(3)句中的“打”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引申的问题通常是问题之外的问题,是在问题之外,找到新的意义与视角。但新问题是由原来的问题引申发展出来的,而且与源问题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否则不能称之为引申的问题。
例如:故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隐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何缘故?
引导学生追问:在引导学生提出引申的问题时,多建议他们:“我们不妨放下,离开这里,假设自己是他山之石,又该如何攻玉?你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