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可可西里主题宏大影评应该这样写

发布时间:2023/4/21 16:30:47   
北京扁平疣医治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04/8813087.html

万物皆有灵,不可妄欺生。生存还是死亡,是一切生灵存在的方式。生而为何?死而为何?这是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自由。

如果说影片《可可西里》是在追捕猎人之路中彰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故事,毋宁说是对藏族文化下生命相互敬畏的探讨,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生命存在形式的探讨。

影片《可可西里》在人性的欲望、善恶是非的标准、死亡的终极奥秘中不断探讨,层层挖掘,为观众带来一次灵魂深处的人性拷问。

在利益中浮沉的欲望。

欲望是支撑人生存的动力,人可以选择在伤害性行动中满足自身更大的欲望,可欲望的得失与浮尘,人终不能定。在影片开头,导演陆川用一个大光比来呈现猎羊人残忍杀害藏羚羊的画面,对角线式构图,猎人拿着枪站在阴影与光亮交界一侧的近景,藏羚羊委委缩缩在光亮处的中景,枪指向羊,展现了人类残暴背后的贪婪,也突出了自然在人类破坏下的脆弱性。导演用阴影与光亮的边缘来传达人类的暴行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那种短暂享乐的不稳定性,纵然获取利益,可在,又欲望中迷失自我的摇摆不定,在欲望与利益的波动下浮沉。

在极端中混淆的善恶。

在以暴制暴的环境下,生死一瞬间,人性中的善与恶便不再那么分明。在记者尕玉与日泰二人在车上讨论羊皮的事时,导演运用了一个晃动镜头,并采取一个近景展现二人谈话的状态。几个正反打下来,切镜的速度越来越快,镜头晃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将电影的节奏加快,逐渐打破是非善恶的框架,将卖羊皮的恶,与保护藏羚羊的善,这极具矛盾冲突的属性附加在同一人身上,导演探讨面对生存与死亡,哪些东西或许放弃而哪些信仰必须坚持,试图用“为了拯救而破坏的这一类人”在生死不定的环境下重新审视人性中的善与恶。

在生死中灵魂的选择。

死亡是任何生灵的终点,而逝去又是新生灵出现的起点。日泰一行人在周奈湖前秃鹰尸体处,停滞不前时,导演将秃鹰安排在前景,其同类的尸体安排在中景,一行人排成排放在后景,极具天葬的仪式感,在藏族文化中,天鸟也就是大鹏,导演这种安排,代表着藏族人对天灵崇高的敬意,是对自然的敬畏。而在影片的末尾安顿日泰尸体时,导演也用了天葬的仪式,在影片中是一个命,运的轮回,人从自然而来,而人又终将回归于自然,在生存时相互依存,在死亡时相互归属,这既是生灵的永恒死亡,也是生灵的永恒存在。这些藏民选择了灵魂与天、与自然同生同死。

电影《可可西里》全片冷色调极具现实主义风格,多用晃动镜头,用空镜头和中景来彰显人与环境的关系,导演陆川后来在电影《南京南京》中也延续了这种现实主义风格,运用大量的长镜头。电影中出现了三次藏族音乐,一次友人团聚,二次孤苦思家,三次祭奠亡灵。音乐情感层层递进,变化分明,用音乐展现电影层次和节奏,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导演更好地传达电影思想。

死亡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宿命,而如何生存是活着的选择,《可可西里》展现了在生存的压迫带来的无奈之下,面对生存与死亡的宿命,人类的既渺小却伟大,既贪婪而又善良,令观众深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