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见到邓海平,是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起初,他没有多少言语,只觉得他特别年轻,做事麻利,憨憨的脸上有着与其他管护员一样的沉稳与老练。索南达杰保护站,这个位于海拔多米、成立于年9月的保护站,专为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而设立,是开展反偷猎工作的最前沿基地。今年只有21岁的邓海平,去年8月从沱沱河保护站调至索南达杰保护站,到四月份才半年多时间。作为可可西里最年轻的管护员,他已经习惯被队员称为“小鲜肉”。“一会就要停电了,老师们赶快把手机、相机的电充上。”邓海平不时提醒我们。入夜后室外的冰雹渐渐转成了飞雪,我们的聊天从他们艰苦的生活谈起。“我们这里用的是太阳能板,一到半夜就停电。水是从几十公里外的沱沱河运上来的。”对于艰苦的生活,当天在站上的三名管护员只是一提而过。“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巡护,每次经历都是一次生死考验,都是一次难忘的记忆。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共同应对生死,共同享受胜利的喜悦,这是最值得我骄傲的一点。”谈到自己经历,邓海平立刻活跃起来。“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年底,只有17岁的邓海平考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一名专职管护员。4年的工作经历,让他脱胎换骨,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守护者。说起最大的转变,他从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说起。那是年8月底,在可可西里腹地太阳湖驻守了25天的一批队员要期满撤回,但一辆车坏了,边修车边往外走。4天后,所带的给养所剩无几,通过卫星电话向管理局汇报处境。可可西里腹地本来没有路,加上近年来雪线上升,到处是沼泽、河流,回撤人员靠自己绝对走不出来,队员们的生命已经受到威胁。接到汇报,管理局预感到情况的严重性,立刻从各站抽调人员组成第一批救援队前去接应。第一批救援队进去4天了,在公里的路程上两队始终无法碰面。一边是救援队,车时常陷入沼泽,一天走不了多少公里。一边是回撤人员,开着“带病”的车,给养紧缺,队员一天只吃一个土豆,难以为继。在管理局担任通讯员的邓海平,听着战友被困可可西里,受到死亡的威胁,心痛不已。“第一批救援队与回撤队伍汇合后,在回撤的路上又被困,有一人患重感冒出现高原反应,马上组织第二批救援队进入。”在管理局局长布周带领下,年轻好胜的邓海平随第二批救援队出发了。时间已进入9月,可可西里的夜晚气温已经达到摄氏零下十几度,沼泽的表面结了一层薄冰,车一进去就会陷入泥潭。拉拽、推搡,一路举步维艰。第二天,救援队行进50公里后,通过卫星定位,在一条宽多米的大河边,两组队员隔河碰面。“看着河对岸疲惫不堪的队员,我内心充满了亲切感,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欢呼、激动之后,我跪在沙地上泪流满面,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我的这些战友才是世上最高大的男子汉。”欢呼、喜悦、痛哭之后,走出可可西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牵引,过河,一行人将对岸车辆引渡过来,沿着原来进入的车辙印向国道行驶。入夜,在接近国道30多公里的地方,一辆车陷入了泥潭。“一辆车带着病号先走,其余人员想办法把车拉出来。”在布周局长的安排下,大家冒着摄氏零下20度的低温,折腾了一夜,浑身裹满了泥浆,冰冻的衣裤走起来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天亮时,车越陷越深。只能弃车,挤在其他车上走出了可可西里。“当时,局长告诉我:‘我们在这里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可可西里,就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喝上一口干净的水,看到一片地球原始的模样。’虽然我没有完全懂,但我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次经历后,我的观念转变了。看到的可可西里不再是高寒缺氧、不再是生活艰苦,而是蓝天、白云,每棵草,每只动物都是亲切的。”“现在,我懂了,为什么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懂了保护好可可西里的一切对人类多么的重要。身边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友,就是我人生的良师益友。让我从他们的奉献中、团结中找到了人生的理想。”“可可西里,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保护下去。我为自己是一名专职管护员而自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