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生态惠民的发展骄傲青

发布时间:2025/1/13 13:58:28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拍摄的黄河循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青羚网讯(记者郑思哲)青海,雪山连绵,河流奔腾;三江之源在此发祥,万山之祖在此矗立;这里是世界屋脊,高寒之地,却有千万世间精灵独独眷恋这片土地,万千植被渲染着这片极地高原,各民族在这里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当科技的触角让我们得以领略此地独一无二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被世人一览无余。于是,人们看到:藏羚羊迁徙的道路上人们默默地守护;人们为青海湖裸鲤的繁衍开辟生命的通道;为保护这里的自然资源,人们毅然背起行囊搬离世代居住的草原;为守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起了国家公园。多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保护生态,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耕绿色发展本底,以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自然赋予的优势上天馈赠的骄傲年3月12日至14日,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国内部分上星卫视台播出。该纪录片通过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来重新叙述这片高原。片中,空灵的山川谷地,跳脱的草原精灵,川流不息的三江之水……每一个镜头无不展现着青海千山堆绣、百川织锦的自然风景,彰显着青海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青海的生态地位究竟有多重要?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面积.3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列入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7处。青海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是观察生态中国的极佳样本。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有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流向下游地区,惠及20个省区、缅甸等澜湄流域5个国家,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决定了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样化的气候特征、迥异的地理类型和相对较少的人类活动,也造就了青海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青海的生态系统究竟有多丰富?青海的天然林资源是青藏高原高寒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水塔”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截至年,全省林地面积约.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全省森林覆盖率达7.5%,全省有万公顷天然林,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98.4%。青海有天然草地面积.7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57万公顷。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场共.47万公顷,占青海草原总面积的82.25%,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体;野生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高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的活跃部分。青海省分布有脊椎动物种,其中,中国特有种种,青藏高原特有种余种,青海特有种18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独特的生态地位,造就了青海特有的省情,也绘就了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党中央和省委对我省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决策和部署,也为我省今后如何进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率先示范的优势生态改善的骄傲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青海始终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中留下深刻的青海足迹。从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率先在全国承担起先行先试的任务,到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让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再到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越走越稳。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设计图”“总施工图”的省份;试行青海省第一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立法《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印发《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从源头上开展污染管控;率先在全国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形成“1+N”国家公园政策制度体系……一项项关乎生态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让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让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部署更加有力、让青海各族儿女生态环保的意识更加坚定。于是,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看到了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十三五”期间,青海完成防沙治沙任务57.4万公顷,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02万公顷,重点沙区实现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起覆盖所有河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目标;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青海湖裸鲤已恢复到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青海湖鸟类种数已增加到多种,每年吸引中国1/3鸟种群、30万只候鸟前来栖息繁殖;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多只恢复到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两市六州都记录到雪豹活动,是雪豹分布面积较大的省份;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从天增加到天,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Ⅲ类水质占比超过5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青海正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青海篇章。产业发展的优势民生改善的骄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省绿色发展的底色,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坚守的底线,是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据“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7亿元,这是青海的生态“底色”,更是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利用富集且独特的生态资源,从早些年的布局光伏、光热、风电产业,再到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截至年4月底,青海电网新能源装机万千瓦,占比超过全网总装机规模的60%,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年至年,青海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清洁能源百分之百供电,从年连续7天清洁能源供电到年连续30天清洁能源供电,屡创世界纪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站大规模并网最集中的地区。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为贫困群众增添“阳光收入”。青海全省光伏扶贫规模已达到了.6兆瓦,清洁能源实现了个贫困村村均千瓦全覆盖,村均年度收益达到30万元左右,收益期长达20年。贫困群众享受到的生态惠民“红利”还远不止这些。近5年来,青海累计安排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保护与建设等项目资金.1亿元,带动近万人次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通过“生态保护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机制,将生态资源管护同生态公益性岗位开发紧密结合,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4.99万人从事林草资源管护,5年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9.6亿元,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三江源地区达到2.16万元,带动近18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青海还通过生态工程带动万人次参与,人均增收元,并建立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个,累计带动名贫困社员人均增收元。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以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促进生态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多赢。而我省畜牧业发展也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引领下,迈出了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打造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步伐。全省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显著;率先建立健全牦牛藏羊追溯体系;认定4个国家级特色产品优势区、建立22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个;继续打造青稞姓“青”品牌,“青字号”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我省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并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生态产业、生态惠民路径,不断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书写新时代青海新篇章。作者:郑思哲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0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