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繁衍 >> 观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抢救性保护成效显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抢救性保护成效显著
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数量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
▲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资料图片)。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只增加到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头增加到目前的头左右,高原精灵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只~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万只……10月8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亮出的一组数据显示,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数量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彰显了多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努力和成果。
“我上个月去了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了大群的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岩羊奔驰在保护区内,我感到特别欣慰。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5群35只。白鹤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只增加到现在的余只。黑脸琵鹭由本世纪初的余只增加到现在的余只,已在野外灭绝的普氏野马、麋鹿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大熊猫、朱鹮、扬子鳄、林麝、白颈长尾雉、黑叶猴等一大批野生动物放归自然。”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这些成绩源于我国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系列举措。
国家林草局从年开始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朱鹮、苏铁等15个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确定为重点工程。采取拯救措施,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显著发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主体稳中有升,麋鹿、普氏野马、朱鹮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效。
今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录中共列入种和8类野生动物,其中种陆生野生动物中,种列为一级、种列为二级。
国家林草局会同2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等部门单位成立了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猎杀、经营利用和网络交易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等行动,近期专项部署了春秋季迁徙候鸟保护工作,组织开展了系列打击专项行动,摧毁犯罪团伙,斩断非法贸易链条,有效遏制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高发势头。
国家林草局组织实施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并且对东北虎豹、亚洲象等重要物种逐步实现实时监测。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确保物种不灭绝,推进人工繁育技术进步,实现多个物种野外放归以及野外种群的恢复和重建。建立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个,保存植物2.3万余种;建立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履约事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野生动物跨境保护,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对亚非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予以积极援助。“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我国停止虎、犀牛及其制品和象牙经营利用等交易活动,妥善处置北移亚洲象群,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李春良说。
李春良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有序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严格进出口管理与执法,强化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加强外来物种管控,采取主动引导和调控措施科学处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不断开创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王健生)
原标题:《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抢救性保护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