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扎陵湖。本报记者黄俊毅摄
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无际的大草原,这里是令人无限神往的三江源!
试点建立国家公园
一大早,32岁的索索就戴上毡帽、墨镜,跨上摩托车,急急出了门。
索索是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的牧民。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生态管护员。域内的山水林草湖都是他管护的对象。每天索索都要巡护几趟,收集物种、植被信息,并防止有人非法狩猎、采挖植物。
擦泽村有牧民64户,每户都安排了一位生态管护员。国家每月给每位生态管护员发元工资。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其中基础工资占70%,每季度发放一次;绩效工资占30%,年终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兑现。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副县长、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告诉记者,作为生态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像索索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在玛多县已安排了位,年人均可增收元。
由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是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的新鲜事。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30.25万平方公里,涵养的水源哺育了我国和东南亚数以十亿计的人口。
历史上,三江源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湖泊众多、生态良好。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十八大后,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年12月9日,中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为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3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以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区域。3个园区涉及12个乡镇,53个村,户牧民、人口。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建立起由省级国家公园管理局、3个园区管委会、3个派出管理处、12个乡镇保护管理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成的国家公园五级管理实体,形成了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辐射到村的管理体制,基本构建了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甘学斌告诉记者,建立国家公园最大的好处是整合优化了管理职能。区内4县实施了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和机构编制资源,在3个园区设立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设立了生态保护管理站,园区乡镇政府增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而对于索索这样的贫困牧民而言,建立国家公园最直接的好处是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创新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使其从放牧人转变为管护员。据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共有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青海省财政为此每年拿出3.72亿元。
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藏野驴。本报记者黄俊毅摄
“以前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很严重。草原光秃秃的,到处是老鼠洞。老鼠啃食草根,使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回忆过往,索索不胜感慨。
让草原重新焕发生机首先要归功于退牧还草。甘学斌告诉记者,黄河源区有户位牧民响应国家“保护生态、减人减畜、退牧还草”号召,主动迁出了世代生息的家园。
鼠害的有效治理则要归功于“生物治理”。
在三江源区草原上,经常可见电杆一样的矗立物。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马贵告诉记者,这是特意设立的鹰架,可吸引红隼等猛禽歇脚,捕食老鼠。
离扎陵湖不远处,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场。这里是黄河源地区著名的黑土滩,以前由于鼠害猖獗,几乎寸草不生。人为大量设置鹰架后,引来大量猛禽,现在几乎见不到老鼠。
甘学斌告诉记者,遵循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玛多县对县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筹实施了总投资3.74亿元的三江源二期年度工程、湿地保护、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生态保护设施、管理能力建设等续建和新建项目。特别是投入资金1.11亿元,对县城至牛头碑公路沿线、县城至索亚卡公路沿线历史遗留砂石料厂和废弃坑,进行了集中连片式恢复治理,共治理砂石料场弃坑处.3亩,回填土方.22万立方米,种植牧草20万亩,治理河道5处,设立警示牌2处。经过整治后的草场牧草长势良好,出苗率达到株/平方米以上,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据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园区已累计投入4.81亿元,完成黑土滩治理.78万亩、湿地保护50万亩、沙漠化防治34.4万亩、草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2万亩、矿山恢复万亩。
经过诸多努力,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7万多只。
《青海省年生态气象监测公报》显示,鄂陵湖、扎陵湖湖泊面积与年平均相比分别增加了6.5%和1.6%,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湖泊数量由原来的个增加到个,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平方公里。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年拍摄到了旗舰物种“雪豹”和匹的藏野驴大种群。
脱贫致富势头良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要接待生态体验访客啦!”最近,爱好旅游的网友纷纷转发着这条消息。
消息发布者是由牧民持股的特许经营企业——“云享自然”。年,第一批中国国家公园要正式挂牌设立,第一个特许经营制度化运营的生态体验项目——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项目也将启动试运营。
“云享自然”表示,已依照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有关规定,设计了提前预约、科学导赏、规定线路和时间、牧民参与、角色扮演的沉浸式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新业态,让访客既能欣赏青藏高原壮美山川,又能邂逅雪豹等高原精灵,还能体验藏族格萨尔文化。价格当然不便宜:大约为期一周的体验,每人收费至元。
甘学斌告诉记者,《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方案》已编制完成,与有关公司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制定了访客预约流程和管理规范。
国家发改委年1月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规定,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分离、多方参与”的特许经营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存在感、获得感,共享国家公园红利。
除了特许经营,记者发现,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下,域内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直很足。
地处长江源园区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曾经是贫困的纯牧业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麻秀村海拔多米,距离曲麻莱县城70公里,气候恶劣,交通闭塞,自古民生艰难。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麻秀村在曲麻莱县扶贫一条街租了多平方米的铺面,改建成麻秀村商务宾馆,开业第一年就实现纯利润40万元。麻秀村不少妇女在宾馆上班,每个月能挣多元。
年,麻秀村利用北京对口扶贫单位捐赠的20万元,创办了麻秀村客运公司,经营从曲麻莱到玉树、曲麻莱到格尔木的客运班车线路。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麻秀村又成立合作社,利用高寒草场发展生态畜牧业。全村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产业到户资金,每户购置7只母羊入股到合作社,每人每年都能拿到不错的分红。
在曲麻莱县扶贫一条街上,记者见到,当地群众将当地随手可得的牦牛毛制作成小牦牛标本,通过网店远销到北京、上海。一个小牦牛标本低档的能卖多元,高档的可卖多元。
三江源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规划部部长才仁旦周告诉记者,类似的脱贫致富案例,举不胜举。
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体制机制示范村建设也正在试点。年,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试点项目接待生态体验团队98个,经营收入已超百万元。
“我们将严格履行特许经营准入,明确特许经营主体应履行义务,确保特许经营活动依法依规开展;鼓励引导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扶持从事公园生态监测、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等工作,保持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方式对园区草原进行科学利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经济日报记者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