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繁衍 >> 守住净土,他们保护可可西里的那些事
青海新闻网讯年7月,可可西里入列世界自然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一年过去,可可西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又迎来哪些变化?
故事一:从放牧人到管护员的嘎玛曲卓
“每次在可可西里巡逻时,蓝天白云倒影在湖中,野驴、藏羚羊在湖边喝水、吃草!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点自豪感!”嘎玛曲卓说。
22岁的嘎玛曲卓是海西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的一位湿地生态管护员,每个月固定的几天,她要和同是生态管护员的父母去“巡湖、巡山”,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确定好上山的那天,一家子会早早的起床,准备好食物和衣物,驱车四五个小时去沱沱河往里走的“多监金、扎那”地区。“山上草场面积很大,一片连着一片,但是每一个管护员对自己划分的片区都很明确,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曾生活在那里。”嘎玛曲卓笑着说。到达自己的管护区都,嘎玛曲卓一家就要开始投入工作了,嘎玛曲卓是家中唯一会写汉字的人,由她在记录日志上记上湖泊、湿地的变化。父母们骑车或徒步收集湿地周围的垃圾,再走家串户用藏语给其他乡亲宣传环保、畜牧平衡等政策。
嘎玛曲卓说:“从山上下来时,我才十几岁。我上学寄宿在市区。那时候对山上的记忆,就是草场的草总是不够羊吃,父母放羊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湖边是塑料瓶、生活垃圾,和现在的样子真是天差地别。现在,在山上的老乡们都有环保观念了,生活垃圾都收集起来,扔到镇上的垃圾回收点。垃圾少了,草和野生动物更多了!”
年11月,唐古拉山镇户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的号召,放下牧鞭,搬到了与城市毗邻的新家园——长江源村。
过去,闹布桑周只操心自己家的草场长势好不好,牛羊壮不壮,其他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无关,也曾觉得自己一辈子就在草原上度过了。而现在的闹布桑周是长江源村的村委会委员、草原管护员,不仅要参与村庄治理、替村民排忧解难还要巡查草原、宣传政策……
“现在村里的草场被网格化划分,在我负责的区域是烽火山-国道的北边区域,日常巡护时要对草原设施、环境卫生进行监管,谁家的牛羊数量超标了我要去清点核实,要是碰到偷捕湟鱼、采石挖沙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也必须去制止上报。”说起现在的工作,闹布桑周严肃地说:“和过去比,我的眼界更开阔、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我喜欢这样的责任感,我要为村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古拉山镇禁牧区为万亩,我们长江源村村民人,其中人为草原、湿地管护员。约40%的牧民由‘放牧人’变成了‘管护员’,由依靠草原转变为了守护家园!以前在上山时,上学、就医难,你看看现在,学校、医院就在家门口,十分钟的路程就到商场,放在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啊!”长江源村村主任扎西达娃感叹地说。
今年以来,唐古拉山镇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工作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原户名(现已发展到户人)游牧民搬迁至市区长江源村的基础上,投入.43万元,在沱沱河地区新建德吉小区安置65户、人,随后又投入.66万元,在长江源村新建长江小区安置户、人,使长江源生态逐步得以恢复改善。坚持“生态立镇”发展方向,持续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对草地的生态保护,同时,积极指导牧民确定适宜的牲畜种群规模,科学核定载畜标准,有效减轻草场压力,促进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全会提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犹如春风一般吹遍海拔米的长江源沱沱河畔,给长江源头第一镇——唐古拉山镇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唐古拉山镇为全面改善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突出乡镇功能和提升特色风貌,编制完成了唐古拉山生态旅游驿站小镇总体规划,并开展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居民区,提升旅游发展潜力,助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牧民收入,推动传统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努力打造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
“这两年自驾游、生态游很火爆,根据镇上的规划,我们村也准备用村级资金发展‘马路经济’,带领村民搬下山富起来,让村民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真正的成为‘城里人’!”扎西达娃信心十足地说道。
故事二:环保为先的青海海西蓝天救援队
在金色的季节里,碧绿的湖水、笔直的青藏公路、大片的戈壁草原,满脸都是高原红的工作站人员和一群勇敢可爱的“蓝精灵”们正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捡拾垃圾。“你撑着袋子,我来捡。”“这里都是饮料瓶子!赶紧捡起来!”一些“蓝精灵”追着风“抢”垃圾……“蓝精灵”们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共同克服高反和寒冷,沿着青藏线两侧步行,捡拾了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的垃圾,共捡拾了67袋垃圾。这些“蓝精灵”正是青海海西蓝天救援队的成员们。
10月14日,海西蓝天救援队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在保护站周围开展了我市旅游高峰期后的垃圾清理活动。索南达杰保护站位于国道旁约50米,由于自驾游火爆等原因,造成周边垃圾堆积,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今天我们共捡拾了67袋垃圾,平均每袋有90件垃圾。这些垃圾中,除了个别金属垃圾以外,其他几乎都为食品、饮料包装及其他生活物品包装,占总数的98%。而这些垃圾也主要来自卡车司机和游客的随意丢弃。而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可能威胁草原生态和长江水源地的安全。希望来往的司机和游客们能把自己的垃圾收好,还可可西里一片净土!”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史秀娟说。
随后,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把捡拾好的垃圾袋垃圾全部装车带回市区处理,并给保护站留下紧缺物资垃圾袋多个,便于保护站工作人员及时收集过路车辆人员遗留的垃圾。
蓝天救援队的负责人谢文淋说:“今年5月19日,我们蓝天救援队第一次与索南达杰保护站联合进行保护环境以及动物救助的活动。那一天,因为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咱们省委全会提出的‘一优两高’战略就是要环境保护优先!我们蓝天救援队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可可西里!我们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推动自然保护区的环保工作、推进‘一优两高’落地,也希望用自身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相关链接:青海蓝天救援队成立于8年,年在青海省民政厅注册登记为青海先锋紧急救援中心,年底开始筹建青海海西蓝天救援队。目前青海海西蓝天救援队分为4个职能小组,志愿者人,主要针对海西境内开展各类应急安全救护培训、助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同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应急救援等突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