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繁衍 >> 拿什么拯救你濒危动物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瞭望」
◆今天是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在这个日子里,一起了解我们如何拯救那些濒危动物
“高原精灵”藏羚羊
WORLDANIMALDAY
新华社西宁10月4日电在可可西里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活跃着许多国家级珍稀动物。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就是可可西里地区的“旗舰物种”。
每年的11月至12月,藏羚羊开始交配;次年5月,临近产期的藏羚羊妈妈们与雄性藏羚羊开始踏上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的旅程。8月中旬,产仔结束的藏羚羊妈妈会携幼崽从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可可西里卓乃湖出发,历经数百公里,返回他们的原栖息地——青海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
▲年5月19日,一只藏羚羊在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觅食。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长途跋涉。
一路上,藏羚羊将经受来自天敌、恶劣环境等的严峻考验。
20世纪80年代,疯狂的盗猎行为给可可西里带来灾难性打击。短短几年,藏羚羊数量从20余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年1月18日,时年40岁的“环保卫士”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英勇牺牲。
“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藏羚羊的保护工作,是一位真正的‘环保卫士’。”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达哇卓玛回忆起索南达杰,至今还感慨万千。“如今,索南达杰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可可西里人,用信念和热血守卫着这片土地。”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为藏羚羊繁衍、迁徙保驾护航。可可西里不间断地开展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的专项巡山行动,严厉打击一切违法活动,同时在每年5月安排各站增加人员和车辆,在藏羚羊产仔以及回迁时做好交通管制,并对失散、落单的藏羚羊进行救助。
在多年的持续打击之下,盗猎藏羚羊的行为在可可西里已然绝迹,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获悉,自年以来,可可西里保护区内再未听见盗猎枪声。
与此同时,对于藏羚羊的保护力度还在加大,并且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年6月8日,可可西里成立了民兵管护分队,推行“民兵+生态管护员”制度,工作人员与玉树州军分区对接,由过去的半军事化管理提升到准军事化管理。
▲年7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给藏羚羊幼仔喂奶。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反盗猎之外,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还建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积极救助落单、受伤的藏羚羊幼仔,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藏羚羊幼儿园”。在这里,巡山队员化身全能“奶爸”,冲泡奶粉、贴心喂奶、野化训练,呵护藏羚羊茁壮成长。自年救助中心建成以来,救助各类野生动物多只,放归藏羚羊50余只。
经过多年的保护,截至目前,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藏羚羊数量已接近7万只。如今的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场景已不鲜见,成为青藏高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国家林草局消息,我国藏羚羊的保护等级已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藏羚羊种群生存状况持续改善,是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之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采写记者:吕雪莉周盛盛柳泽兴陈杰)
努力,只为了“放虎归山”
WORLDANIMALDAY
▲梅花山虎园今年出生的小老虎。新华社记者秦宏摄
新华社福州10月4日电(记者秦宏)“原来的6只种虎会被活鸡追着跑。”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副所长林开雄说,现在通过野化训练,繁育存栏的虎中20只能够猎杀大型活物。部分母虎带大的小虎“与生俱来”有捕杀能力。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又被称为“中国虎”,也是最濒危的虎亚种。联合国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首。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被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也是历史上野生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年,龙岩市启动华南虎保护项目工程,筹资在保护区内建起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和虎园,并从外地动物园引进6只种虎,开展繁育保护研究。
“保护工程的开展,让华南虎在梅花山虎威重现。”林开雄介绍,年时全国登记在册华南虎不足只,且近亲繁殖多,遗传多样性丢失严重,疾病多;长期圈养野性基本丧失,物种存续岌岌可危。如今,仅梅花山就已先后繁育60多只,现拥有活虎30余只,其中9只为今年新出生的幼虎。
▲梅花山虎园中的成年华南虎。新华社记者秦宏摄
林开雄说,目前全国华南虎遗传多样性保存率从61%上升到70%左右,如恢复到75%,物种存续就基本没问题了。这与梅花山上的华南虎种群数量增加密切相关。
年,为满足华南虎种群繁育和野化训练等需求,国家林草局在梅花山建设了亩的华南虎野化训练基地和食物种源基地。目前,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还发展起野猪、黄麂等华南虎的食物种群。
“下一步,我们将选若干‘野性大’的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限人工干预的野化散放实验。”林开雄说,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华南虎个体在原栖息环境条件下,适应环境、自主捕食和自然繁育等能力。
▲梅花山虎园中精神的小老虎。新华社记者秦宏摄
林开雄说,“放虎归山”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目前,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在复杂自然条件下野化散放华南虎的跟踪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以及华南虎野外栖息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力量方面,都还很缺乏。
“人才、设备和资金投入方面都存在难题。”林开雄说,华南虎野化训练涉及的学科门类多,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要求高,资金需求也更大。仅以增加投喂活体食物数量为例,饲养费用每年预计就要比现在增加七八倍。
▲梅花山虎园中一起玩耍的小老虎。新华社记者秦宏摄
林开雄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梅花山华南虎的保护和研究更多支持,提高在偏远山区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人才的待遇,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研究。
滇金丝猴:雪山精灵再“安居”
WORLDANIMALDAY
新华社昆明10月4日电(记者贾雨田赵珮然)拥有“人脸红唇”的“傲人”颜值,生活在金沙江和澜沧江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带,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安居”在“三江并流”腹地高山密林中,这些“雪山精灵”是保护区内最具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
▲这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滇金丝猴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之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这些“雪山精灵”长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带,堪称世界上除人类以外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
当谈及如何辨别这些独特的“雪山精灵”时,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钟泰感慨良多。年底,钟泰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一道开展野外调查,第一次见到滇金丝猴的场景颠覆了他的固有认知:原来成年滇金丝猴通体黑白相间,并非是川金丝猴那样的金黄色。
“人脸红唇”的外形“得益”于它们的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而眼周和吻鼻部却呈青灰色或肉粉色。一只成年滇金丝猴一般体长51-83厘米,尾长52-75厘米,其皮毛以灰黑、白色为主。
▲这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它们长着一张像人的脸,红色的大嘴唇很特别,很漂亮。”今年69岁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护猴员余建华告诉记者,“滇金丝猴之所以被称为雪山精灵,不仅是因为它们的颜值,更由于他们种群稀少,避居深山,寻常难得一见。”
余建华说,曾经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以打猎、砍伐树木为生,滇金丝猴栖息环境受到影响,猴群数量一度减少,保护形势严峻。
“保护区建设之初,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不足只。”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毛炜说,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社区共管、资源保护和科研监测等一系列举措,调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
“曾经对生态造成过破坏的村民,也逐渐加入到了保护当地生态的队伍当中。”余建华说,作为白马雪山保护区的第一批护猴员,从不理解到主动作为,与各级政府长期推动保护是分不开的。
▲这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26个机构成立了首个野生动物全境保护网络——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开创了政府、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联合保护野生动物新模式。通过筹集万余元社会资金,实施了滇金丝猴种群监测、巡护、栖息地廊道修复、社区保护、自然教育等全方位保护。
同时,相关部门将红外相机、无人机、遥感技术等运用于滇金丝猴管护工作,研发“猴脸”自动识别、自动监测技术,实现滇金丝猴种群动态监测。
▲这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护工作有效推进,分布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种群及数量开始稳步增长。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监测结果显示,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年的大约13群0只至只、年调查的18个种群只,增加到目前的23个种群只以上,其中白马雪山片区滇金丝猴数量约占70%,目前已达到余只。
“可以说,滇金丝猴的保护成效是我国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例证。”毛炜说,把白马雪山的生态安全保护好,是我们每一代保护区人的目标和使命。(视频:孙敏)
大熊猫:中国特有的活化石
WORLDANIMALDAY
新华社成都10月4日电(记者余里)大熊猫家族曾经的分布范围广及中国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还曾遍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地。但随着地质地壳和气候环境的变迁,人类的影响,天敌和疾病等因素,大熊猫的栖息地逐渐被缩减、分割和破碎化。
万至万年前,当第四纪冰期降临时,地球开启了寒冷模式,为了生存,大熊猫改变体型,改变习性,靠竹子为生,熬过漫漫寒冬,成为自然进化的胜利者。
▲年11月4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拍摄的大熊猫。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年,春天降临到四川盆地西沿雅安宝兴县的崇山峻岭中。一个中年外国人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他就是来自法国的传教士戴维,同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的探索者。
在完成当天考察工作返回教堂的途中,一位当地百姓邀请戴维到家里做客,就在这户人家里,他发现了一张有着黑白颜色的不曾见过的动物毛皮。凭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戴维判断这可能是一个不曾为自然科学领域所知晓的新物种。
后来,戴维获得了第一只成年大熊猫,并将它制成标本后送到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至此,这个仅存于中国西南地区山林之中的神秘物种,终于被世界“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熊猫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用大熊猫图案作为会旗和会徽,同时将大熊猫视为世界野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保护受到全世界普遍认同。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大熊猫建立自然保护区,于年12月25日正式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处,有效保护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
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大熊猫国家公园覆盖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大面积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我们通过机构整合、体制创新等途径,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努力维护一个范围更大、完整性更强的生态平衡,让大熊猫能更好地栖息、生存和繁衍。”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说。
▲年11月4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拍摄的大熊猫。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攻克了大熊猫繁育“三难”,实现了稳定增长。截至年底,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到只。开展了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和野外小种群复壮工作,累计将11只大熊猫放归自然,成活9只。
尽管大熊猫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大熊猫所受到的威胁以及濒危状况仍不可忽视。如栖息地破碎化导致种群隔离依然是重大挑战,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大熊猫疾病防控水平和能力、大熊猫保护管理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第六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就宣布将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引起了学界、管理部门及媒体等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