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7月3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通讯员吴军辉)7月28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公共卫生学科发展院长论坛上,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绕不开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科技总顾问陈君石表示,目前正在做大规模调查,但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病毒通过食品感染人。陈君石提到,近期北京、大连等几次新冠病毒暴发事件,最初都与海鲜和肉类食品销售、加工场所有关。分析发现,北京和大连的疫情毒株与武汉和北京4月以前的毒株不同。他强调,当前没有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不必过度恐惧,但仍需要警惕食品污染的威胁。“我们分析,北京的疫情来源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人传人,可能来源于一个外来的无症状的人;另一种可能是进口冷冻海鲜或其他食品,由于被新冠病毒感染,人接触被污染的食品后发生了感染,随后发生了人传人。”陈君石说。陈君石表示,想要证明病毒通过食品感染人,需要从食品上分离培养出活的病毒,现在没有此种证据。目前正在做大规模的调查,但还没有任何证据。另一方面,通过食品感染人也存在剂量因素,并不是碰到一两个病毒就会感染,需要一定的病毒量,这方面同样没有任何证据。“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特别是疑似食品来源的病毒感染,需要基于科学。加强食品安全预防意识的同时,不要过于恐慌。我们建议遵守世卫组织保证食品安全的五点原则: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安全温度、清洁的水和食材。”陈君石说。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病原学初步评估工作中,引入了反向病原学的思想。如果严格按照科赫三原则,新冠疫情病原体确定,至少要在动物实验完成之后,那就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可是,疫情防控需要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当时,只有三分之一患者的标本检测到病毒序列,病毒培养物的测序工作还没有完成。国家疾控中心、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三个团队都从同样的标本检测到病毒,提供的8条病毒基因组序列几乎完全一致,系统发生学分析表明是一种新的病毒,和SARS、MERS病毒不同。专家组认为,可把病原体初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明确疫情控制的方向。徐建国介绍,目前已发现的细菌和病毒都不足1%,大多数致病性微生物尚未发现。年以来,徐建国团队致力于喜马拉雅旱獭、藏羚羊、秃鹫等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研究,发展了细菌宏分类组学方法,发现和命名了数十余种新的细菌和病毒,研究发现高原野生动物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和大量未被发现和认识的未知微生物。“一些动物的正常菌群是人类的病原体,比如秃鹫肠道携带大量产气荚膜梭菌;喜马拉雅旱獭携带几乎所有种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包含多种毒力基因,拥有较古老的ECOR组别。此外,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携带出于演化早期的病原体,如旱獭携带喜马拉雅型蜱传脑炎病毒,新型甲肝病毒,以及不分节段的小双节RNA病毒。”徐建国说。徐建国指出,未来人类病原体大部分为自然疫源性。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与野生动物、昆虫等媒介动物的接触机会不断增多。这些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病原体,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播到人和家畜,就会造成新发传染病的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进而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展野生动物微生物组学研究很有意义。“新发突发传染病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我们需要主动思维,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预防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徐建国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从全球癌症流行趋势、中国癌症流行趋势、中美癌症现状对比、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和中国癌症防控战略五个方面,分享了国民健康的重点问题——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其他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热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该论坛由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主办,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CDC)协办。论坛开幕式上,天津公共卫生与健康联合研究院、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揭牌成立。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受聘两所研究院的院长。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