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形状 >> 七进青藏高原,跋涉近50000公里,他拍
◎宋林继在海拔多米的三江源曲麻莱拍摄盘羊丨王洪波/摄
肩上扛着“长枪”,身上背着“短炮”,手里拎着三角架,带着笨重又实用的“三件套”,或是行进在荒无人烟的雪域高原,或是埋伏在杂草丛生的海岛森林,这个面色黧黑、个头不高的摄影师叫宋林继,今年是他“卧底”动物世界的第十个年头。
64岁的宋林继与摄影结缘20余年,相机就像是他的知心老友,用一次又一次的对焦和按下快门,让他找到和这个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宋林继在年5月、8月、12月,连续三次前往可可西里,完整地拍摄记录藏羚羊争雄打斗求偶、去卓乃湖产仔途中、带崽回迁的全过程。丨宋林继/摄
◎宋林继(中)在海拔多米的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留影丨张新/摄
他的镜头里有可可西里迁徙的藏羚羊,有高原上嬉戏打闹的藏狐兄弟,有青海沟里乡共进晚餐的藏原羚,有海岛上乖巧可爱的梅花鹿,有池塘边梳妆打扮的绿鹭……
每一张摄影作品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以影像的力量唤起公众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
01.
七进青藏高原
他往返近公里
拍到让人落泪的暖心一幕
◎作品《别怕,来我家》入选第三期“人民日报收藏奖摄影作品”,宋林继因此获得人民日报十佳图片摄影师的称号。丨宋林继/摄
茫茫雪地,一方红头巾格外醒目,一位藏族妇女蹲在雪地里温柔地抚摸着两只小藏原羚,他们的眼眸清澈且温柔……这幅刊登在人民日报年9月16日14版上的图片,正是宋林继所拍。
“当时就是感觉画面特别温馨感人,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提及这幅图片,宋林继便打开了话匣子,这幅摄影作品拍摄于多米的青藏高原,画面中与藏原羚亲密互动的妇女是德措吉,两只小藏原羚都是她夫妻俩救助的。
◎德措吉和丈夫仁增多杰在卧室给救助的藏原羚喂奶丨宋林继/摄
“这两口子真的特别不容易,太难得了。”几年过去了,宋林继对仁增多杰一家仍然赞不绝口,为了救助野生动物,仁增多杰在年辞去了任职10年的村委主任一职,他们夫妇卖掉了养殖的多头羊和40多头牛,举家从都兰县城搬到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
◎都兰县沟里合支龙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丨宋林继/摄
宋林继夫妇先后通过各种方式筹措投入资金70多万元,在这严寒之地搭建起了我国民间海拔最高的野生动物救助站——青海都兰沟里合支龙野生动物救助站。
这些年,他们先后救助过藏原羚、马鹿、岩羊等野生动物近20只,待它们恢复健康后,遇到种群经过,就会把这些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宋林继在都兰县沟里拍摄期间,席地而坐简单进食丨鲍远新/摄
年7月,宋林继第一次踏上了青海之旅,原本只是计划拍摄雪域高原的野生动物,但仁增多杰夫妇的出现,让宋林继有了意外的收获。
◎小藏原羚凑到餐桌前取食丨宋林继/摄
借住在仁增多杰夫妇家里的宋林继,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可爱的小藏原羚凑到了餐桌前取食,丝毫不惧怕人,仿佛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小家伙出乎意料的举动,引起了宋林继的注意,他便开始留意起来。
◎作品《救助藏原羚》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在希望的田野上--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获山东省第13届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和华摄国际摄影大赛金奖丨宋林继/摄
“这几个小家伙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自由地进出房间,还经常像个小‘跟屁虫’一样,德措吉和女儿仁青拉毛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
曾几何时,有可爱的生灵惨死猎枪之下,因自己的名贵被夺去性命,但也有人举一家之力在荒无人烟的雪域高原安营扎寨,安的是似白雪般纯洁善良之心,扎的是野生动物们暂时温暖的家。
◎仁增多杰夫妇在卧室陪两个小藏原羚玩耍丨宋林继/摄
◎仁增多杰为腹泻的藏原羚兑上乳酸菌素喂食丨宋林继/摄
“他们比照顾自己的孩子都细心。”
仁增多杰夫妇平时用加温后的牦牛奶喂食,有时发现救助的藏原羚拉肚子,就买来乳酸菌兑上喂食……这一切宋林继看在眼里,也记录在镜头里。
◎仁增多杰和小侄女给救助的小藏原羚喂温热后的牦牛奶丨宋林继/摄
◎德措吉每天挤牦牛奶喂藏原羚丨宋林继/摄
回到威海之后,宋林继脑子里常常浮现出仁增多杰夫妇和藏原羚一样清澈的眼眸,“我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家人尽其所能救助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
这样的念头从未停止过,当年的11月份仁增多杰打来电话,告诉宋林继今年冬天又多救助了几只野生藏原羚,这让原本就跃跃欲试的宋林继,更加坐不住了,他决定发起“二次进攻”。
◎宋林继打包好行李再启程丨宋林继/摄
◎寒冬里的沟里乡丨宋林继/摄
此时的沟里乡已经进入严冬,气温低至-20℃,再加上单程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高原缺氧、新鲜蔬菜匮乏……每一样对60多岁的宋林继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短时间内多次往返高原,家里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但宋林继并没有因此而迟疑,他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未讲完的故事在等他。
◎德措吉和女儿仁青拉毛抬雪化水食用丨宋林继/摄
◎德措吉的女儿仁青拉毛正在给救助的小藏原羚喂牦牛奶丨宋林继/摄
宋林继努力说服家人,在大雪封山之前,带着方便面、土豆、鸡蛋等可储存的食材,又一次来到仁增多杰家中,在滴水成冰的雪域高原,与他们一家在简易活动板房里同吃同住10多天。
在那些冻得难以入眠的夜里,在没有网、没有水、没有新鲜蔬菜,只能靠融化雪水煮饭的时候,宋林继才真正明白这对平凡的夫妇,做的这件事到底有多不平凡。
◎被救助的小藏原羚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丨宋林继/摄
可越是食物匮乏的寒冬,对仁增多杰夫妇来说,救助野生动物的责任就越大。他们买来优质牛奶加上豆面煮熟,试一试温度,再喂给藏原羚宝宝。
◎德措吉怕加温的奶太热,先吹吹再尝尝,温度合适再给藏原羚喂食丨宋林继/摄
◎宋林继和仁增多杰夫妇的合照丨鲍远新/摄
“我一定要拍下来,要拍好,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仁增多杰夫妇的一举一动宋林继都看在眼里,也更坚定了他拍摄的决心,无数次按下快门默默地记录着这里的一切。
◎年12月5日,摄影师宋林继在青海都兰沟里乡海拔米雪域高原拍摄丨王洪波/摄
宋林继与青海的缘分,并没有在那个冬天戛然而止。为了捕捉到更丰富、更真实的镜头,他之后又去了好几趟,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而这些收获让默默无闻的高原夫妇,第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也正是因为宋林继的报道,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因此被这对大爱夫妇所感动,给予他们的救助站一定的资金补助,让爱在雪域高原上延续……
◎德措吉在雪地里温柔注视着刚喝完奶的藏原羚丨宋林继/摄
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在《人民日报》显眼的位置上,一条耀眼的红头巾、两只乖巧的藏原羚,也许没有人会注意到图片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着“宋林继/摄”,更不会有人知道他为了这些图片多次奔赴青藏高原,跋涉近公里。
宋林继也并不需要人知道,他只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其背后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足矣。
02.
20余次登上刘公岛
足迹遍布春夏秋冬
用镜头定格有一“鹿”美好
◎宋林继/摄
自那次青海之行后,雪对于宋林继仿佛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他时常想起雪地里那清澈的眼眸。
时隔两年之后,在威海的一场大雪中的四目相对,又一次击中了宋林继的心,依然是清澈的眼眸。
那是年1月初,素有“雪窝”之称的威海又迎来了一场大雪,宋林继在封岛之前登上了刘公岛。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就穿上雪地靴,踏着三十多公分厚的积雪,开始了为期五天、每天在海岛丛林里徒步0多步的拍摄生活。
◎宋林继/摄
正在宋林继享受眼前惬意的一幕时,与长有大角的雄性鹿王四目对视,那一瞬间,他的内心仿佛真的有千万只小鹿在乱撞,“不敢动,怕惊扰到它,但内心早已兴奋地跳了起来。”
至今回想起那一幕,宋林继依然是满眼放光,那清澈的眼眸楚楚动人,像星子一般闪,那似曾相识的心头一颤,上一次还是在多公里之外的青海。
雪是纯洁的,雪中的生灵也是如此,就连眼神都是这样的一尘不染。
◎宋林继/摄
宋林继说:“说来奇怪,也许我的诚心和执着打动了这些‘精灵’,有时与它们相遇,身披大雪的它们竟一动不动地用眼睛打量着我,那一刻周围只有雪花洒落的声音。”
时间久了,宋林继和海岛的梅花鹿像昔日老友一般,各自享受,又互不打扰。
◎春之声丨宋林继/摄
◎夏之魅丨宋林继/摄
◎秋之实丨宋林继/摄
◎冬之韵丨宋林继/摄
野生梅花鹿特别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奔跑速度超快,四季的毛色和梅花随自然植物的颜色而变化。
宋林继也生怕拿起相机惊扰了这海岛精灵,放下相机错过了珍贵的镜头。这几年他倒是练就了一身“潜伏”的好本领,总是能在秘密的角落里,捕捉到精彩的瞬间。
◎宋林继/摄
自那日相遇以后,宋林继上岛的次数逐渐频繁了起来,从一个季节去一次,变成了一个月去一次。
他经常是背上二三十斤的设备,包里装几瓶水,就上岛了,在岛上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很累但他却乐在其中。往往这一天下来,兜里“粮草”未动,相机内存已满。
◎宋林继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拍摄的野生梅花鹿丨刘彬/摄
“你看这张,阳光从林间洒下,像童话世界一样;还有这张,威风凛凛的公鹿,特别气派;这两只小鹿在嬉戏打闹,这张是我在傍晚拍到的,特别喜欢……”说起在刘公岛拍过的野生梅花鹿,宋林继像是介绍它的宝贝一般侃侃而谈。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梅花鹿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挑剔,他们能在这座海岛繁衍生息,正是对威海生态无声的认可,更是生态与野生动物的“双向奔赴”。
◎宋林继/摄
这座3.15平方公里的海岛,四面环海、草木苍翠,岛上的梅花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多只,它们在全国唯一的“海上森林公园”里怡然自得、繁衍生息。
为了记录野生梅花鹿的生活习性、生存繁衍以及食物和水源情况,宋林继前后上岛20余次,累计拍摄图片上万张。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刘公岛野生梅花鹿保护地的主任,宋林继更希望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可以更好地为研究和保护梅花鹿提供重要的参考。
◎宋林继/摄
皑皑白雪,呦呦鹿鸣。
宋林继在深深的雪地里蹚出一条道来,那清晰的脚印像极了他这么多年摄影的经历,一步一个脚印,扎实且有力量,向着美好一“鹿”前行。
03.
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生命、关于生态
◎《中国鹤》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九种野生鹤生存状况及保护成果的科普摄影中英文双语画册丨宋林继/摄
◎以上图片为宋林继入选《中国鹤》的作品丨宋林继/摄
今年十月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让宋林继感到自豪的是,他的两幅作品被收录在COP15会议现场展示的中英文双语画册《中国鹤》里,让他镜头里的中国鹤亮相国际舞台。
◎宋林继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摄影作品丨刘彬/摄
退休这几年,宋林继扛着相机走南闯北感受颇深,他亲眼看到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数量在逐渐增多。
这一次,“昆明宣言”的发布让宋林继兴奋地拍手称赞:“我真的太赞同了,生物多样性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
◎作品《绿鹭-梳妆》丨宋林继/摄
说到这儿,宋林继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作品《绿鹭-梳妆》,图片中一只绿鹭在树枝上妖娆地伸展着翅膀,仿佛少女在精心梳妆一般。
“这是清晨在威海里口山拍摄的,绿鹭是一种特别机警怕人的鸟,非常罕见,镜头也很难捕捉到它的身影,而如今生态好了,在威海也经常能看到绿鹭闯进镜头里。”他兴奋地介绍道。
◎INPA国际自然摄影公益年赛证及纪念章丨宋林继/摄
这幅代表威海生态的作品《绿鹭-梳妆》,凭借其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入选首个联合国环境署邀请的摄影展——INPA国际自然摄影公益年赛,于年12月21日在菲律宾马尼拉的第12届保护野生动物迁徙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亮相,并被联合国收藏,让威海的绿鹭走进了国际的视野。
良禽择木而栖,在宋林继看来,越来越多的鸟选择在威海“定居”,恰恰是对威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印证。
“环境好不好,看鸟就知道。鸟和人不一样,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鸟儿们是来回飞的,哪的环境好,它就飞到哪。”
◎反嘴鹬妈妈带着宝宝在河边嬉戏丨宋林继/摄
◎反嘴鹬宝宝在妈妈翅膀下取暖丨宋林继/摄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干净的空气、充足的水源、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达余种鸟类前来,把这里作为栖息地和迁徙途中的能力补给站,其中不乏火烈鸟、丹顶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琵鹭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还有震旦鸦雀、黄胸鹀、红颈苇鹀等濒危、近危鸟类。
如今威海,已成为山东省湿地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恋爱成功了,中华攀雀夫妻在筑爱巢丨宋林继/摄
每年4-7月份,宋林继都会多次前往环翠区等多地拍摄中华攀雀,记录中华攀雀筑巢、求偶、彩蛋、孵化、喂养以及小攀雀出窝的全过程。
而作为“鸟类最牛建筑师”的中华攀雀装修房子娶媳妇的故事也相当有趣。
◎中华攀雀丨宋林继/摄
中华攀雀,是非常现实且有脾气的小鸟。求偶期的公鸟想找“老婆”就必须独自先搭一个半成品的小窝,然后找来母鸟验收。
◎中华攀雀丨宋林继/摄
母鸟如果看上公鸟的半成品“毛坯房”,就留下来和公鸟一起共建和装修新房。
如果母鸟看不上公鸟的盖房技术,就会到别的“小区”另寻其他公鸟的“毛坯房”。那么这个公鸟就悲催了,它会非常死心眼儿地把“半成品”房子拆掉,然后另选他处再建新房,直到母鸟满意为止。
◎中华攀雀妈妈带宝宝回巢过夜丨宋林继/摄
在拍摄过程中,宋林继也细心地发现中华攀雀出巢后,又连续10多天天傍晚回巢过夜,他特别强调:“希望大家一定要保护这可爱的精灵,要荫蔽拍摄,千万不要破坏它们的巢,因为出巢后它们还会在母亲带领下回来过夜,一旦破坏它们就无家可归了。”
对准野生动物的镜头,更是一座城市生态的“晴雨表”,好坏一目了然。
◎宋林继存放摄影作品的部分硬盘丨刘彬/摄
“客观的记录最真实,影像不能弄虚作假。”说着,宋林继拉开了抽屉,里面塞满大大小小的硬盘几十个,这里面盛放着几百个T的图片,凝聚了他这么多年来的热爱与心血,也逐步建立起了野生动物的光影档案。
◎年11月3日,市政府办公室和环翠区竹岛街道观海社区举办双联共建活动,邀请宋林继分享摄影故事。丨张凌云/摄
除此之外,宋林继这几年也把自己生态摄影的所见所感,带进了课堂和讲座现场,“我想把摄影的故事和感受传递出去,希望让更多人通过作品了解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影像的力量落地生根。”
八千里路云和月,宋林继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重视,始终行进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他的镜头里还有千千万万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年5月,宋林继在青海拍摄鹭鸶丨谢建国/摄
宋林继·部分摄影作品赏析
◎冰雹中热恋的鹭鸶夫妻.5.15摄于青海
◎寒冬里的清晨,可可西里的雄藏羚羊在哈气展示自己的威风,博得雌性藏羚羊的芳心
◎云南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
◎陕西秦岭,雨雪中的川金丝猴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
◎昆仑雪山下,可可西里藏羚羊带崽回迁
◎黄海斑海豹
◎都兰沟里乡嬉戏打闹的藏狐兄弟
◎年12月17日,在中国青海曲麻莱县约改镇尕赛,海拔多米的大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群的白唇鹿沿山脉飞奔而下,背景是中国长江上游通天河,珍稀动物大规模集群,可见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生态良好。
◎青藏高原上腾飞的金雕
本期人物·宋林继
“用镜头与野生动物对话”
宋林继,山东招远人,中共党员。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青海野生动物摄影协会专家组成员,自然影像中国摄影师,人民日报十佳图片摄影师。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威海图片网、山东图片网、视觉中国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人民图片网签约摄影师。青岛城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威海市旅游摄影协会名誉主席,威海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兼职教授。勤于学习,立心铸魂,创作正能量,接地气、有温度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报刊登载,获人民日报收藏奖,年以来百余次国际国内摄影大赛获奖,其中金奖约30个,有的被联合国收藏。作品分别入选奥地利、保加利亚、德国,北京、上海、济南、香港、澳门、平遥、三门峡、凤凰等摄影赛事展出。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获得吴印咸摄影师资助奖,山东省展金奖。践行德艺兼修,多次在青岛、威海等地以《摄影的选题和编辑》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