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形状 >> 成本1000万票房仅有600万,豆瓣8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是美丽少女的意思
但很多年以前,可可西里这片土地上,却是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名叫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最后用生命誓死捍卫可可西里,这片最后的净土。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名誉颇丰,可票房却仅只万,不及一些泡沫剧网络票房。
藏羚羊皮一直以来都是供不应求的物品,而可可西里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藏羚羊的集聚地,也正是如此,每年都有着大批偷猎者前来抓捕藏羚羊,据说那几年里,藏羚羊的数量锐减到了只有几万头。
为了保卫藏羚羊,当地成立了一组巡山队,守护他们世代相守的土地,也正是因为藏羚羊的存在,巡山队跟偷猎者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激战,不少人还因此献出了生命。
一位名叫尕(gǎ)玉的记者来到可可西里,第一天便是看到了一场为英雄祭奠的葬礼,之后他见证了一起天葬,而这一场开头的天葬,仿佛也是为后来的故事蒙上了一层悲剧一般的基调。
尕玉找到巡山队的领导日泰,得知尕玉是为了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连忙盛情招待了尕玉,尕玉还了解到,巡山队其实并没有什么执法权,在哨卡抓到偷猎者,一般也就是没收赃物和罚款,如此一想,这还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这一天,队伍来到了不冻泉保护站,一位名叫阿旺的年轻人,正是这儿的联络员,在与日泰的交谈中,阿旺真切感觉到,作为巡山队一员,那就得有牺牲的准备,在一声声祝福下,队伍再次出发,看上队伍远去的车影,阿旺久久未放下那双举起来的手。
然而在真正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后,尕玉才见识到真正的残酷,在第一次见到偷猎者时,双方就就行了激烈的火拼,在严刑拷打之下,偷猎者才透露出自己潜藏赃物的地点。
其中一位名叫马占林的偷猎者引起了尕玉的注意,马占林年事已高,膝下还有三个儿子,靠着一手给动物剥皮的手工活,为了糊口才不得不加入了偷猎者。
然而事情说来就来了,第二天一早,巡山队发现偷猎者们全都逃了,废了好大力气才再次抓住了马占林等人,又因为高原反应,巡山队一位队员倒下,马占林说自己有个儿子是医生,可以帮忙,那名队员才得以治疗。
眼看着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日泰最终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就是卖羊皮,尕玉顿时有些不解,这跟偷猎者还有什么区别呢?
日泰将偷猎者释放,并表示他们能否活下来,也许只能看天意了。
就在等待队员支援的这段时间里,可可西里的流沙最终还是吞没了这些队员们,也许在可可西里,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也许就是这么微不足道。
日泰和尕玉在可可西里中越走越远,最终见到了偷猎者的头目,之前有过节的马占林也在其中,但最终日泰还是死在了偷猎者手里,而尕玉侥幸逃过了一劫,最后尕玉顺着脚印逃了出来,最后回到了北京,将在可可西里的事件做了记录。
值得一说的是,一年后可可西里保护区正式建成,至此,电影正式结束。
《可可西里》是导演陆川一部早期作品,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得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
《可可西里》中的谁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日泰吗?他是领袖,是父亲,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者,他的行为清晰,但给我们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模糊,他的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事实上整个电影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心态。它是一个在荒诞境遇中已经放逐了自我,已经把自我的位置和意义完全抵消、异化掉的人物。
也正是这种感觉,赋予了他们更高的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