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习性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丨生物多样,生态之美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题:生物多样,生态之美——写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新华社记者高敬、胡璐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1日举行的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上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还在持续恶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据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的种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占比达到10.9%;种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物种占比21.4%,其中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高达43.1%。
为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公约》于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我国是最早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
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此次大会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达成“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引领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国际社会将此视为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黄润秋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社会同心协力,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才能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说。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不断提高。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介绍,我国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这些数据让人欣喜——
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余只恢复到1多只;白鹤由只增加到余只……
与此同时,野生植物保护也取得丰硕成果。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我国目前已向野外回归了种濒危植物,其中种为中国特有种。我国还建立了约处植物园,系统收集保存了兰科植物、苏铁、木兰等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
我国还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海域面积的4.1%。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不断提高。互联网绿色公益项目汇聚了5.5亿用户的“绿色力量”,在内蒙古、甘肃等荒漠化地区种植并养护了2.23亿棵树,累计建立公益保护地13个,守护面积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
“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努力。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我们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东道国,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