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习性 >> 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和谐序曲。
和谐。
守护江源。
宛如星星海的湿地。本报记者张多钧摄
本报记者张多钧
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里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里的底色是绿色,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这里就是大美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重任。
循着时光的年轮,让我们回到年,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这也标志着青海在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迈出了关键一步。
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中国首批,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公园,这对我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管护员,国家公园“主力军”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喜事,更是造福江源牧人的好事,依托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牧人成为了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主力军”,成为了“国家的人”。
寒冬的清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白玛纳村寒风刺骨,村党支部书记周太召集自己的组员,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沿着河流、顺着湖泊、爬上山林,周太没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过去,很多玛多人的记忆中,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随着国家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再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玛多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湖泊数量逐年增加,美丽壮观的千湖景观又重现了。
“成为生态管护员之后,每次的巡护当中,野驴到处能看见、棕熊也经常出没,河湖也重新清澈了。我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周太说。
村里和周太一样的生态管护员还有名,他们除了每天的日常巡护之外,还要协助村“两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之中。
“成为生态管护员后,我实现年收入2.16万元,也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我喜欢生态管护员这份工作,它让我们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生产生活富裕的共赢。”周太说。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理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激发牧民群众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目前,随着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实施,社区成为了国家公园内保护主体,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共有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
六年来,生态管护员日夜忙碌在森林草原和湿地荒漠,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他们坚定的身影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
绿水青山成为青海“标签”
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一谈到青海,就会脱口而出藏羚羊、青海湖、三江源,这些名词都与生态息息相关,生态已经成为了青海的“标签”。
建设国家公园省,青海有信心更有决心,这份自信来自于每一个江源人,在他们心中,生态环境是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年,一张照片网上热传。照片中三个满脸稚气的藏族孩子,站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山坡上,身上挂着、手里提着一大串塑料瓶,眼神像高原的天空一样纯净。
这张照片的三名主人公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年都村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的村庄,也是一个新型的生态体验示范区。
平日里,村里的大人随时随地捡垃圾,孩子们也耳濡目染跟着捡,这些孩子跟大人上山时,把塑料袋等垃圾塞进瓶里串起来挂在身上,带下山去集中处理。这张照片也被称为“最美的童心生态项链”。
治多县索加乡寄宿小学作为长江源头第一校,距离县城多公里,70多名学生全部来自索加的几个村子。
年,白玛措毛成为了索加乡寄宿小学的一名老师,“老师,我刚捡到了一个瓶盖。”到学校不久后的一天课间,一个小男孩跑到白玛措毛面前,兴冲冲地冲她报告。没明白怎么回事的白玛措毛下意识摸了摸男孩的头顶。得到了肯定,男孩咧嘴一笑,欢快地跑开了。
中午在食堂吃饭,白玛措毛向几个前辈说起课间的“奇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白玛措毛这才明白,在这所学校,随手捡垃圾是每一届学生都已经养成的好习惯,因为这里是英雄索南达杰的故乡,这所学校更是索南达杰的母校。
白玛措毛的目光溜出窗外,望着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的校园,心里动了一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土”
野生动物是国家公园内重要的构成元素,国家公园因野生动物而灵动。
年底,玉树市下拉秀镇白玛村生态管护人员多杰东周、周来才仁、东求扎西三人巡山时,在一处山崖下看到一只受伤的雪豹。
“它趴在地上,想爬起来,可几经挣扎,也未能站起来。”三人观察许久,决定走到雪豹身前观察。
“它的身旁有血迹,有鹿角,有骨头,还有不少鹿的身体部位。”根据眼前的情况,三人认为,这只雪豹很有可能是在捕食鹿的过程中,不慎坠落山崖后受的伤。
将受伤雪豹救助回家后,周来才仁每天用铁丝把切好的牛肉串起来慢慢递进铁笼,把饮用水灌进塑料瓶子放到雪豹口中,细心观察雪豹的伤情和生命体征。因为以前没有近距离接触过雪豹,周来才仁每一次喂食的时候都非常小心。
周来才仁说,雪豹是牧民深爱的高原动物,得知它受伤后,周边不少牧民前来观看,不少人还带来了牛羊肉探望,希望雪豹能尽快地恢复身体,尽早回到山野。
救助受伤雪豹或是受伤野生动物,在国家公园或者青海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或救助雪豹,或救助藏野驴,每一个江源牧人都心甘情愿地去救助野生动物,在他们观念中,野生动物也是他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即便在国家公园内,偶尔也会发生野生动物伤人或是伤害家畜事件,牧民依然选择不计前嫌,救助野生动物,这是本性使然,也从另一面反映出国家公园得到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
国家公园示范省,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日报》(年01月12日第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十四五”高开高走)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