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习性 >> 羚羊飞渡壮烈感人,然而生物学家告诉我
人类是情感丰富且泪腺丰盈的动物,曾几何时,我们被悲伤凄离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曾几何时,我们被大自然与生命所爆发出的能量催生深深的敬畏。而这一篇《羚羊飞渡》同时包含以上两种姿态,更加震撼人心。
《羚羊飞渡》又名《生命桥》,连续多年被选入语文课本,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感染了无数学子,成为很多人童年岁月里一抹幽蓝色的回忆。读完之后,有多少人曾振臂高呼:羚羊的爱太伟大了!然而你是否思考过故事的真实程度?
这个故事记述的是一群被狩猎队逼入绝境的斑羚群体,为了赢得种群不灭的机会,用牺牲老的一半拯救年轻一半的方法,最终跨越崖涧,完成了保存群体火种的任务。
相信大家都和小解一样,当初看得是热血沸腾,心中升起了对生命无比热烈的敬畏,不禁慨叹: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震撼的壮举,活在这充满感动的大自然,活在这珍贵的人间,真是幸福啊。
然而,跳出故事之外,斑羚牺牲自己拯救种群的行为,是绝无可能发生在现实世界之中的。人类特别擅长给动物加戏来感动自己,这篇文章的作者沈石溪尤其擅长此道。
沈石溪的创作大多以动物小说为主,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他被选入课本的故事不仅有《羚羊飞渡》,还有《帮大象拔刺》、《保姆蟒》、《会做生意的狐狸》等都成为教材被广泛学习。
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他写的是带有明显人类感情色彩的小说,而非记叙性文字。我们再通过自然学的角度去理解斑羚跳崖这件事。
沈石溪笔下的羚羊是指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的长尾斑羚,个头不大,体长约一米,外形与山羊类似,叫声也似羊,由于雌雄个体头顶均长有犀利的角,所以如果在野外发现它们,并不容易区分性别。这和沈石溪所描述的斑羚出入比较大。
“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拔;老年斑羚为一拔,年轻斑羚为一拔。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
等等诸如此类的描写有很多。虽然这是小说题材的故事,但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构建的情节,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另一个不妥之处,是上面引用的第一段话里的这只“公斑羚头羊”。
斑羚的最大特性就是性情孤独,喜欢单独活动,没有集体观念,并不会聚集成大群,老幼也不会混杂相居,一般数只最多十多只一起活动,而长尾斑羚数量更少。因此,也就不会出现文中开头所说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既然无法形成大群,那么那只号令群羚的头羊自然也就是虚构的了,斑羚群体中根本不存在头羊。不过,斑羚极擅长跳跃,常常游走于悬崖峭壁之间,这与沈石溪所言一致。
而且,斑羚缓冲力的特别强,即便从十余米的高空跃下也能安然无恙。这赋予了斑羚敏锐的警觉性,一旦发现危险,拔腿就跑。至于在穷途末路之时能够舍己为他,那是不可能的,斑羚没有如此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总体来说,《羚羊飞渡》有一定的事实性,但大多数都是过度拟人化,是作者一厢情愿的虚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喜欢它,继续从它精致的文字里汲取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家不是一个重复事实的职业,而是一个需要合理化搭建想象平台的思想家,写下的文字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与感悟。《羚羊飞渡》所引发的就是对生命与奉献的探索,是扩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把工具,是非常有精神价值的一篇文章。
虽然得知真相后,似乎有一种喝过毒鸡汤的感觉,但作者所虚构的美好,仍在孜孜不倦地激励着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