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长江源村人的两个家和幸福梦青海格尔木

发布时间:2022/11/5 14:52:42   
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题:长江源村人的两个家和幸福梦——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地处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米以上,流经这里的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之一。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态,唐古拉山镇6个村户牧民告别大草原、翻越昆仑山,搬迁到多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在市区边上新建了一个藏族村,被命名为长江源村。新家园的名字连着故乡的根。从此,村民们有了两个家:一个是沱沱河的家,一个是格尔木的家;一个是逐水草而居、与牛羊为伴的家,一个是地处城市郊区、安居乐业的家;一个是萦绕着乡愁的曾经的家,一个是充满了希望的现在的家。

(小标题)(以下黑体字)从沱沱河到格尔木(以上黑体字)

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冰山群,曾经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过度放牧、鼠害泛滥,这里生态急剧恶化,不仅牧草疏矮,草场载畜能力大不如前,过去常见的野生动物越来越难以看到,而且土地沙化,灾害频发,直接影响长江水源涵养。

年,青海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按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求,唐古拉山镇的村民一部分被划为草畜平衡户,留在当地;一部分被划为禁牧户,在自愿基础上实施生态搬迁。

即将告别故土的牧民们百感交集。一方面,他们地处高寒山区,一年四季住在简易的帐篷里,过着风餐露宿的游牧生活,点的是羊油灯,盖的是羊皮袄,出门全靠马和牛,下趟山买日常用品来回要用一星期,半数以上的孩子早早辍学,这使他们憧憬搬迁的未来;另一方面,一想到要到多公里之外的陌生环境重新安家,心里又有许多惆怅。临走前,很多牧民一边哭,一边捡起沱沱河中的冰块含在嘴里,以示不会忘记魂牵梦萦的故乡。

新的家园长江源村,位于格尔木市南郊。为了迎接牧区的藏族同胞,当地党委和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起了崭新的村庄。走进长江源村,村容村貌整洁,街道巷陌笔直,一排排藏式民居风格的庭院错落其间,家家户户通上了水电气,还有农贸市场、文化长廊、村史馆、敬老院、民族学校、幼儿园。国家对搬迁牧民在实行草原奖补政策的同时,还对16岁以下和55岁以上每人每年发放困难补助元,给每户每年发放燃料补助元。到新家生活不久,牧民们就感叹:“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连做梦都想不到!”

得到改善的不止是牧民们的生活,还有沱沱河流域的生态。通过以草定畜、局部地区禁牧、严格控制载畜量,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长江水源水质已连续12年优良率达到%,藏羚羊、藏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又成群出现。

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长江源村考察调研,看望这里的藏族同胞,与乡亲们聊家常冷暖、话幸福生活。看到乡亲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有稳定的收入,养老、医疗有保障,总书记很欣慰,对村民们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如今,长江源村已经从最初的户人发展到户人,村级组织健全,全村有43名党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比年搬迁时增长10多倍,是年的1.4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都达到%。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长江源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标题)(以下黑体字)牧民当起了“城里人”(以上黑体字)

从雪山脚下到城市郊区,最大的变化是牧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素养的提升。

(以下黑体字)有融入新生活的一技之长了。(以上黑体字)这些年,格尔木市有关部门针对牧民的实际需求和意愿,开展了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大体有四类:第一类是牧区藏族群众有传承、有基础的传统手艺,如玛尼石雕刻加工、藏毯编织、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第二类是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的一些与牧民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相适应的简单技术,如汽车驾驶、摩托车修理、泥瓦工等;第三类是与畜牧业养殖上下游关联的一些延伸项目,如牛羊育肥、饲草料加工、畜疫防治等;第四类是适应搬迁户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开展的民族歌舞等培训。刚下山时,很多牧民连铁锹都不会用,现在大家都有一技之长,长江源村已经成为周边劳务输出的一个重要来源,一直保持着百人以上的外出务工规模。34岁的藏族妇女三木吉经营着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从编织氆氇毯到制作藏靴、唐卡,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17人,年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直播长江”节目。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开上了小车,全村还有24辆车专门跑运输。

(以下黑体字)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习惯了。(以上黑体字)以前在山上,牧民们几个月洗一次衣服,一年洗不上一次澡,上厕所往往在露天,垃圾更是到处乱丢。到了新家,尽管村里有提倡、有要求,但这些老习惯还是有不少人一时难以改变。村里就通过学校教育,让孩子们把学到的卫生习惯带回家,带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改变。村里还开展卫生家庭、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鼓励村民们移风易俗。如今,人人衣帽整洁,家家窗明几净,每月19号还开展全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每周六每家出1人捡拾附近林带垃圾。

(以下黑体字)注重饮食营养和健康了。(以上黑体字)村民们过去长期游牧,几乎顿顿吃牛羊肉和糌粑,不仅品种单一,营养不均衡,而且生食比例大,不少成年人老早就患有高血脂、脂肪肝和痛风。来到格尔木,村里先是组织村民学会使用煤气灶,接着又提供各种厨艺培训,引导村民接受现代饮食理念。如今,家家冰箱里多了水果和蔬菜,餐桌上有了米饭面条和炒菜,牛羊肉成了“配角”,糌粑、风干肉成了招待客人的零食小吃。与城里人一样,年度体检成为很多村民的生活“标配”。

(以下黑体字)热情开朗地与人交往了。(以上黑体字)地广人稀的大草原上,看不了电视,用不了手机,牧民们质朴敦厚却不善言辞,缺乏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有的人偶尔进城购物办事,都不敢离开车站太远,生怕在城里迷了路。搬下山后,聚居城郊和外出务工让他们有了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有线电视、手机、互联网让他们能够接收即时丰富的信息,电影院、文化站、朗玛厅让他们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渐渐地,大家就变得活络了、有见识了、善于人际交往了。如今,村里一些中年人甚至老人都能比较熟练地讲普通话。

(以下黑体字)懂得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了。(以上黑体字)在雪山脚下,长期艰苦的游牧生活、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让牧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弱小和无力。他们记忆中最严重的一次雪灾,村里牲畜死亡超七成,“幸存的牛羊没吃的,相互把毛都啃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说只能求佛念经、听天由命。如今,物质文化生活极大改善,村民们精气神足,遇到困难不再消极认命,而是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战胜困难、改变命运。

(小标题)(以下黑体字)心中有着无限的向往(以上黑体字)

年,长江源村正式脱贫摘帽。这在村民们看来,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长江源村的藏族同胞正在党和政府关怀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奋斗着更美好的明天。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长江源村的未来。村民们无法忘记,上世纪50年代,山上只有一所马背学校,在一条窄木板上抹上一层羊油就成了“黑板”;后来,虽然盖起了中心小学,却远离牧民们散居的草场,上学的孩子们好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现在,村里建起了“长江源民族学校”,教学楼、综合楼、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澡堂一应俱全。学校不仅开展双语教学,还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上的大变化,预示着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政府帮脱贫,致富靠双手。村民闹布才仁搬下山后,通过参加当地组织的驾驶培训考取了货车驾照,跑了10年运输。年,唐古拉牦牛、藏羊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他敏锐捕捉到市场前景,每年都回山里收购牛羊肉,还投资40多万元把村里的门面房改造成冷库。如今,闹布才仁已经组建运输车队,成立商贸公司,做起运输储存经销一条龙的生意,带动了村里一大批劳动力就业。在闹布才仁、三木吉等创业能手的带动下,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人开起了蔬菜门市、朗玛厅、服装店。大家努力创业,摆脱“等靠要”,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新角色,一幅前程似锦的美好画卷正在长江源村徐徐展开。

饮水思源,搬下山的长江源村村民没有忘记他们从哪里来,没有忘记他们的幸福从哪里来。每当需要上山护草时,村里人都积极行动,及时赶回老家,他们以此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和对长江之源的爱护珍惜。村民们开的小汽车上普遍插着国旗,他们以此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幸福之源的无尽感恩。(完)(此稿配有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7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