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习性 >> 南极一片血红蝗灾正在肆虐,当生态灾难
本文约字阅读需要12min?
南极一片血红、蝗灾正在肆虐,
当生态灾难来临,所有的人类将何去何从
1
你见过红色的雪吗?
这里是南极,
你心里那皑皑白雪的地方,
如今却是一片血红色。
你见过翻垃圾桶的北极熊吗?
它们曾经是北极的主宰者,
如今却活生生的变成了“难民”。
你见过从悬崖上“自杀式”跌落的海象吗?
随着气温的上升,海冰的不断融化,
海象一直以来栖息的居所正在不断消失。
为了找到合适的休息空间,
它们千辛万苦爬到了悬崖上。
但当海象感到饥饿时,
它们又必须要回到海洋。
然而,
它们并不知道该怎么从高处爬下去,
笨拙的身躯,
最后面临的结果就是
数以百计的海象从悬崖上“自杀式”跌落。
海边的岩石上,到处都是海象从高处摔下的尸体。
你又可曾见过“一心求死”的鲸鱼?
它不停地冲向海岸,试图将自己搁浅。
而这一异常行为的背后,
是它体内30个大小不一的塑料袋,
正让它“生不如死”。
死于塑料制品的鲸鱼绝不仅仅是这一头。
年11月,
在印尼瓦卡托比国家公园,
一只9.5米长的抹香鲸尸体被发现,
它的腹中有12斤塑料垃圾,
其中包括个杯子。
年4月,
一头8米长的抹香鲸,
被冲上意大利撒丁岛的海滩。
当地人发现它时,这头抹香鲸已经死亡。
这头鲸鱼腹中还怀着宝宝,
胎儿已处于成熟状态,身长2.5米。
除了胎儿,它的胃里还有44公斤塑料垃圾!
在日本的旅游打卡胜地奈良公园,
有14头鹿接连死亡,
有3头鹿的直接致死原因就是塑料垃圾。
不知从何时开始,
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似乎进入了到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2
纪录片《塑料海洋》中提到,
到年,当世界人口达到百亿时,
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块将超过5亿。
大块塑料粉碎降解成的塑料颗粒、
添加在日用品中的塑料微珠……
它们通过水循环扩散到地球每一个角落,
然后在回到人类的餐桌上。
联合国相关资料表明,
全球每年超过万吨塑料垃圾会进入大海,
受到洋流运动的影响,
目前还有南北大西洋、南印度洋垃圾带。
在意大利阿西纳拉岛海龟救助中心,
一只海龟,
把塑料袋误认作是美味的水母,
导致肠胃产生气体,无法下潜。
如果救助不及时,这可是致命的。
还有被吸管插入鼻孔血流不止的海龟
被塑料网住的海狮
被塑料绳缠死的北象海豹
被渔网缠住的海龟
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调查团队
曾对日本女川湾、东京湾等地的海鱼进行调查:
在74条鱼的体内共发现个微塑料,
东京湾的鳀鱼占了近八成。
因为海洋垃圾而命运悲惨的动物,
不只是这些鱼类。
还有飞翔的海鸟。
肚子里全是塑料、即将死去的海鸟
据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
每年都有许多海鸟由于吞食了塑料垃圾导致受伤和死亡。
它们飞行数千里,
原本要带回食物喂养雏鸟,
却带回了垃圾。
一只死去的信天翁,肚子里有很多塑料垃圾
你以为只有这些动物受到了伤害?
不,
还有人类自己。
年9月,
台风“山竹”重创香港。
当海水退去之后,
出现了“垃圾围城”的这一幕,
不知你们还记不记得。
谁也没想到,
曾经人类扔在海里的垃圾!
一场“山竹”又将垃圾还给了人类。
年10月,
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宣布:
首次在人类的大便样本中发现有塑料微粒。
年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岸,摄影师扎克·诺伊(ZakNoyle)镜头中的冲浪者德德·苏里纳亚
地球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和依存的系统,
小到一棵树、大到一片森林、一片海洋,
多种动植物的协同作用,
才能够组成我们的生态系统。
人类也只是这形态循环中的一部分,
从来不曾跳脱出去。
3
还记得19年8月,
巴西亚马逊雨林的一场“世纪大火”吗?
这场火在地球之肺上烙上了一个巨大的印痕。
但仅仅时隔1个月,
在19年9月底,
澳洲的森林大火开始了,
这场火整整烧了天,
12亿动物被烧死。
摩威镇的山火持续了3周,这里1.4万人受到烟雾影响,当局敦促病人和老人离开。
开篇提到南极出现的红色雪,
是来自一种红色藻类“衣藻”。
随着气温的上升,加快了这些衣藻开花速度,
于是我们就看到南极地区出现了“血雪”的景象了。
前段时间,
南极地区最高气温达到了20.75℃,
也是南极地区首次超过20℃的高温。
年1月31日,StonyBrook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进行本世纪第一次企鹅数量统计调查。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开心,南极东北部每一块企鹅聚居地的个体数量都在急剧下降。
除了这些,
还有正在肆虐的东非蝗灾。
上千亿只蝗虫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会使许多国家再次陷入“饥荒”。
年蝗虫穿过也门首都
还有,
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
“非常高”风险级别的新冠肺炎,
依旧在全球持续扩散。
种种让我们感到震惊、焦虑、困惑、悲伤、不解的事件,
正在接连上演。
极端天气、疫病爆发、生物灾害……
这些灾难的背后,
是人与生态系统、与其他生命体关系的失衡。
生态系统是张错综复杂的大网,
人类,野生动植物都在其中,
唇亡齿寒。
“摘一朵花时必然也扰动一颗星”,
这正是我们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
人类不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而是处于同一个系统中的同心圆。
当灾难来临,
我们才终于意识到,
我们和那些难逃厄运的动物一样,
只是地球上一个小小的族群而已。
4
2月26日,
有网友在四川雅安宝兴县的国道上
偶遇了一只沿着路边“散步”的大熊猫。
2月23日,
吉林通榆拍摄到了金雕停歇后展翅飞离的画面,
金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录物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月底,
有司机朋友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上
拍到一头野猪一路狂奔的画面。
2月28日,
在海拔多米的祁连山区
首次拍摄到四只雪豹同框画面,
可以清晰地看出,
是一只母雪豹带着三只幼崽在夜间活动。
此次回收采集的画面中
不仅有雪豹、
还有猞猁、狼、盘羊等珍贵野生动物。
有网友说了这样一段话,
再次引发了大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
大自然拓展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边界,
它是一本深奥的书,
这本书不止我们去读,
还要留给子孙后代去读。
今天,
年3月3日,
是联合国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今年的主题是:
维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Sustainingalllifeonearth),
我国的主题是
“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已成为的事实,
但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据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
我国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只,
有力支持了野外种群的恢复与繁衍。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
20世纪80年代的只升至只。
亚洲象种群数量从头增加到近头。
藏羚羊保护等级已从“濒危”降为“近危”,
种群数量由不足7.5万头增至30万头以上。
朱鹮由最初仅剩的7只
增加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只。
这些数字是生命强有力的延续,
即使我们能做的微不足道,
我们也要去做。
地球只有一颗,
需要你我来共同保护!
我们要深刻的意识到,
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撰文:佟思佳
策划:韩扑
编辑:佟思佳
部分参考综合:国家地理中文网、中国新闻网
部分动图、以及内容来自: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我们的星球》、《塑料海洋》
如果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