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向着大产房,出发

发布时间:2022/9/29 0:19:27   

◎科技日报记者张蕴

皑皑雪山一望无际,汽车穿越昆仑山一路疾驰,公路两旁,藏野驴、秃鹫、高原鼠兔、狐狸等野生动物尽收眼底。此时,神秘的可可西里仍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时而乌云密布、狂风肆虐、冰雹来袭,时而拨云见日、晴空碧波。春的脚步,在这里显得格外的迟。

几日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道梁保护站附近,成群结队的雌性藏羚羊轻盈而谨慎地穿越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正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大产房”卓乃湖集中产羔。

年5月起,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的藏羚羊迁徙之旅再度开启,5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寻觅藏羚羊迁徙产羔路,独家捕捉到数群迁徙中的藏羚羊画面。

01:43

视频拍摄:科技日报记者张蕴

向着“大产房”,出发!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海拔至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藏羚羊雌雄分别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雄性羚羊长着一对几乎垂直向上的光滑的长角,非常“抢镜”;而雌羚羊每年夏季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

可可西里雄性藏羚羊正在觅食。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摄

五道梁保护站附近迁徙中的雌性藏羚羊。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摄

它们性情胆怯,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

尚未返绿的草甸,覆盖着厚厚积雪,苍茫天地间,一群群“高原精灵”正徜徉在这片野生动物的天堂。驱车进入可可西里第一个保护站——海拔米的不冻泉保护站,青藏公路两旁,三三两两的雄性藏羚羊、黄羊和野毛驴不时印入眼帘,它们心无旁骛悠闲觅食。

雌性藏羚羊却迟迟未“现身”。

下一个目的地——索南达杰保护站,头痛、嗜睡、呼吸困难、脚步沉重……越发稀薄的氧气,令一行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云层逐渐压低,天色骤变,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行进至索南达杰保护站后40公里处时,冰雹无情砸来,就在这时,五六只雌性藏羚羊出现在距车辆三四米之处,此时,这些小精灵与记者几乎是“零距离”。距五道梁保护站还有40公里,这段路程,公路旁可见越来越多的雌性藏羚羊越过青藏铁路桥梁涵洞,成群结队的一边觅食,一边向“大产房”前行。

五道梁保护站附近迁徙中的雌性藏羚羊。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摄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监测结果显示,5月2日13时,今年首批只藏羚羊从青藏公路处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这标志着年度藏羚羊迁徙已全面开始。首批藏羚羊顺利通过青藏铁路五北大桥、青藏公路前往卓乃湖地区产仔。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十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团队正在卓乃湖从事“高原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科考。19日,科技日报记者独家连线该项目高原动物微生物研究负责人、云南大学研究员张志刚。

“今年迁徙开始后,目前已有约二三百只藏羚羊陆续抵达距卓乃湖三十公里的外围附近,估计一周后将有大规模的雌性藏羚羊队伍持续到来。”张志刚介绍。

五道梁保护站附近迁徙中的雌性藏羚羊。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摄

为做好藏羚羊迁徙产仔期间的保驾护航工作,可可西里管理处安排以五道梁保护站为主的各基层保护站采取暂时交通管制、禁止鸣笛、巡护救助等有效措施,让迁徙的藏羚羊群安全地通过公路,保证藏羚羊在迁徙途中不受或减少人类的干扰。同时,要求保护站人员要全面掌握藏羚羊产仔期间的各项动态情况,对迁徙时间、迁徙数量及相关数据做好详细的监测和统计。

世代迁徙之谜尚待揭开

资料显示,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达到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可可西里雄性藏羚羊正在觅食。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摄

藏羚羊为何每年不惜路远,抵达卓乃湖集中产羔?这一谜题,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

对此,正在卓乃湖从事“高原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将持续两周时间,张志刚介绍,科考旨在围绕藏羚羊迁徙活动,分析影响藏羚羊迁徙因素,包括湖水、土壤、冰川等环境变化对藏羚羊种群健康的影响,以及动物本身微生物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等方面作系统全面的调研。最终通过后续分析,将相关成果信息反馈致青海省科技厅,以便更好地指导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新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迁徙途中,藏羚羊迁徙方向和时间,在遇到外界环境变化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主要是来自人为干扰和气候影响。监测数据显示,青藏铁路从建设到正式开通之前这段时间,产仔结束后,雌羊带着小羊羔回来的数量基本不超只。如今,藏羚羊已经基本适应了青藏铁路的存在,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观测系统监测,年记录到只雌羊和小羊羔,监测到只,其种群数量有了明显增长。由此可以看出,藏羚羊整个种群对外界适应能力相当快。

数以千计的藏羚羊从越冬地离开,横跨青藏铁路至几百公里外产仔,随后携幼仔返回越冬地。前后历经4个月的壮观“大迁徙”,它们是怎样世代承袭,实现“精准定位”的?

经过多年研究,连新明认为,藏羚羊产仔属于“集体记忆”。“每年迁徙季,一些一岁的小藏羚就会在‘妈妈’或‘外婆’的带领下来到卓乃湖,全程陪同家人产仔。在它的记忆中,卓乃湖是‘妈妈’和‘外婆’都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藏羚羊对于迁徙的路线和产仔地点选择,基本算是‘集体记忆’。”连新明表示。

历史记载,藏羚羊数量曾达到百万只之多。上世纪90年代,因非法杀戮,藏羚羊一度面临灭绝。

可可西里雄性藏羚羊正在觅食。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摄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

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年7月7日,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如今,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已增长至为7万余只,野牦牛达上万只,雪豹、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终审:何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1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