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知道五一游人如海为啥还是要出来或许是基因

发布时间:2024/9/13 13:26:05   
李从悠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5821248283623986&wfr=spider&for=pc
小长假结束了,听说你从人海里游出来了,有没有感觉奔涌的人人人人人流,就像人海一样。当你游上岸以后,是不是在快乐的同时,也会有深深的无奈。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明明知道会是这种情形,为什么还要去呢?这背后的确还蕴含着一些科学道理,科学家称其为“群居习性”,“集体行为”。我后悔了,我要回家!我们在大自然中,见惯了成群的鸟,成群的鱼,成群的蜜蜂。还有让人震撼的非洲角马大迁徙,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迁徙。可是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科学家关于集体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菲利普·W.安德森有一句名言:东西多了,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比如匈牙利物理学家维克塞克,在年观测鸟群中的运动规律时发现,当群体内的密度足够大时,会出现速度的突变,比如突然集体掉头等行为。群居生活是大自然强加给人类的一种生活习性,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也具有群居性。残酷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适者生存,有些种群的动物因此选择了群居生活的方式。它们共同觅食、共同防御外敌入侵,共同繁衍养育后代。它们互惠互助,像一家人似的在一起生活。这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特征,对于整个族群的发展和繁衍有重要的意义。爱扎堆生活,也是人类远古以来的遗传基因。群居生活显然比单打独斗有优势。比如蚁群在自然界中寻找食物的过程。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以后,它会向环境释放一种挥发性分泌物——信息素,该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挥发消失,信息素浓度的大小可以直观地告诉每只蚂蚁它们是不是跑错了,从而吸引其他的蚂蚁过来,这样越来越多的蚂蚁会找到食物。也会有蚂蚁另辟蹊径,如果另一条道路比原来的其他道路更短,那么,渐渐地,更多的蚂蚁被吸引到这条较短的路上来。这种集体行为,显然会提高工作效率。集体行为显然会提高工作效率不仅生物如此,其实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有相互吸引的特性,粒子也不喜欢孤立运动,而是要和群体保持在一起,都有抱成团的欲望,我们甚至不能把两个夸克分开。牛顿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宇宙万物都互相吸引。宇宙大爆炸初始,物质和能量基本上是均匀的,但总有一些区域的密度会有一些差异,由于引力作用,它们慢慢地凝聚成一团,于是有更多的物质也来凑热闹,于是就抱成了更大的物质团,经过不断的演化星际物质越抱越紧,这才有了星系和我们。粒子也喜欢群居,它们会相互吸引成团扎堆取暖,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生存策略。蜜蜂、河马,猴子和其他动物的社会化生活,揭示了不同动物群居生活中如何使动物个体成员受益。从蜂巢到更为复杂的群居文化,群居行为,到合作、智慧和情感的进化错综复杂,其中的规则和机制还有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内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堵车,拥挤,都是复杂科学的研究对象。英国数学家约翰·何顿·康威年发明了生命游戏:细胞自动机。它包括一个二维矩形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每个方格居住着一个活着的或死了的细胞。一个细胞在下一个时刻生死,取决于相邻八个方格中活着的或者死了的细胞的数量。你可以自由设定周围活细胞的数目怎样时才适宜该细胞的生存。如果这个数目设定过低,世界中的大部分细胞,会因为找不到太多的活的邻居而死去,直到整个世界都没有生命。如果这个数目设定过高,世界中又会被生命充满而没有多种变化。实际游戏中,这个数目一般选取2或者3;这样整个生命世界才不至于太过荒凉或拥挤,而是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其实世界万物都爱凑热闹,但也不能太拥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