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种类 >> 生物多样性大自然之美
作者:王从彦
大自然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无形推手逐步演化出绚丽缤纷、种类繁多的生物。时光犹若一把筛子,大浪淘沙后过滤掉不再适合生态环境的生物,而留下具有生存竞争力的生物,诠释着生命的美丽和精彩。这是大自然残酷的法则,没有生物可以逃脱。
目前,全球现存已记载生物种类约多万种,但尚有很多生物种类特别是微生物有待发现。而中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居全球第三位。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种,其中动物界种,植物界种,细菌界种,色素界种,真菌界种,原生动物界种,病毒种。而这些种类多样的生物构成了我们这个美丽世界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种类(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其中遗传多样性指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种类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物种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多样化,代表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生境的生态适应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和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这里的生境是指无机环境,如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及其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形色多样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用品,如食物、医药原料、化工原料等。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还可固定能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稳定水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美化环境、消除噪声、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还具有很重要的教育、科研价值,如研究地球气候变化以及地质变化(如古树木年轮或古生物化石)、开发新工具或器械和仿生建筑(如仿生学)。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丰富的观赏性(如各种园林植物和观赏动物),且很多生物还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荷花、桂花、桃、柳、龟、鹤等生物)和历史价值(如甲骨文、竹简、造纸、各种传统民乐乐器、货币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地球上已历过五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即: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泥盆纪生物大灭绝、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狭义的灭绝是指一种生物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黯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即不再有活的个体存活。广义的灭绝还包括虽有一些个体幸存但已不能维持种群正常的世代更替。生物灭绝的等级主要有六种,即:(1)常规灭绝:主要是因为自然因素导致一些生物不再适应生态环境而被无情淘汰,一般情况下这是很漫长的进程,如曾最早称霸地球的史前动物—三叶虫。(2)集群灭绝:主要是指在生命史上发生的非正常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特别是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生物类群全部消失而无存活个体,如在地球上曾盛极一时的恐龙。(3)野外灭绝:当一种生物仅有的个体仅在人类控制的条件下方能存活,基本上已无野生的个体,如著名的四不像—麋鹿。(4)生态灭绝:当一种生物虽然存在活的个体,但其个体数量却减少到对同一群落中其它生物种类的生态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境地,如曾经威风凛凛的森林之王—华南虎。(5)局部灭绝:一种生物在一个地区已灭绝,但在其它地区仍有分布的生物,如中国犀牛。(6)亚种灭绝:一种生物中的亚种或其以下分类的灭绝,如世界上的虎仅有一种,繁多的各种虎均是虎的亚种及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如巴厘虎于年灭绝、西亚虎于年灭绝、爪哇虎于年灭绝、新疆虎于年灭绝。一般情况下,易灭绝生物具备以下主要特性:(1)地理分布区狭窄的生物,如海岛上的特有生物;(2)仅一个和少数几个种群的生物,如美洲西南部的斑鳉,一个种群仅生活在一个池塘或湖泊中;(3)种群规模小的生物,对随机事件和生态环境改变的脆弱性较高;(4)需较大生活空间的生物,如候鸟、洄游性鱼类;(5)体型较大的生物;(6)种群增长速率低的生物;(7)不能有效扩散的生物,难以穿越道路、农田和人为破坏的区域;(8)很少遗传变异的生物,难以应对新的病害、捕食者和其它外界生态环境变化;(9)需要特殊生态位的生物,如湿地植物需要特殊而有规律的水位变化;(10)以稳定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生物,如珊瑚;(11)长期或暂时群聚的生物,如蓝鲸;(12)具有极高经济价值或其它实用价值而易被人类猎取的生物,如藏羚羊。
地球上自从约35亿年前出现原始生命以来,已有约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早已灭绝。生物灭绝在漫长的地质时代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却使得整个生物灭绝时间表大大快进。地质时代生物灭绝速率极其缓慢,鸟类平均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年灭绝1种。到年至年,约每10年灭绝1种动物;年至年,鸟兽平均灭绝速度为1年1种,且这种灭绝还以加速度的惯性前进。年以来,记录在案的动物已有约多种灭绝。这种远高于大自然正常的本底灭绝速率上千倍的严重局面已给地球生物多样性敲响了警钟。所以,有学者认为地球目前已可能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只不过,前五次生物大灭绝是自然因素所致,而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却是人类因素所主导。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受威胁的高等植物高达种、受威胁的脊椎动物为种、受威胁的大型真菌有97种。
其实,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主要分为两类:(1)自然因素:如自然进行的种内或种间竞争和生物演替等生物因素、气候条件变化以及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大爆发、大地震和史前造山运动等自然灾害因素。如曾称霸地球约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很可能就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或火山大爆发等自然因素致其灭绝。(2)人为因素:如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如滥采滥挖、过度捕捞捕杀等。这种因素是目前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人为因素导致生物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以及片断化(如砍伐森林等。这种因素很可能是将来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或生态环境条件变化(如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荒漠化等)、人为控制环境下农林生物种类趋于单一化、人类大量盲目引入外来入侵生物而对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不够全面和充分(近年来这种因素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已分布入侵生物种类共计多种,其中71种对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如台湾云豹主要就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导致灭绝。更关键的问题是每种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且与其它生物种类通过生态食物链网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它数十种生物灭绝,而数十种生物灭绝又会导致上百种甚至是上千种生物灭绝,从而形成生物灭绝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生物的灭绝必然显著削弱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若各种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进而明显影响整个生物圈,失去生存家园的人类还能如何生存呢?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频度与强度的日益增加,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涅槃之重生后,绿色的生态文明在新时代下应时而生,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是人类未来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在我国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至国家战略高度,奋力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而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新时代下的必然择决,同时也是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早日圆美丽中国梦的环境基础和生态后盾。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实质上就是建设具有大自然之美的生态环境,而大自然之美的生态环境更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各种生物。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关键一环!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环境质量、生态水准,且事关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所以,在新时代下,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和人类美好明天,我们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守住大自然之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