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青海是三大江河发源之地,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另外还有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资源,溪流纵横、河网密布,为中国乃至亚洲提供了生态安全的屏障。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被当地人分别称作“牦牛河”“孔雀河”“獐子河”,这种命名中包含了这片地域的原初样貌:水草丰茂,环境优美,动物和谐相处,生物群落丰富。这里是青海云杉、雪莲、冬虫夏草等高寒植物生长、绽放的花园,是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雪豹、湟鱼等珍稀动物栖息的生命净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守护的家园,是多元文化的精神原乡。在藏族人的自然观中,许多山峰和河流都是人格化的神灵,“神山圣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爱惜山水,视它们为神仙眷侣,是有着男女性别、爱恨情感的生命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禁止在神山圣湖及寺庙周围滥砍乱挖树木、花草、药材,捕杀动物,禁止在泉水中洗衣濯足,等等。这些禁忌实际上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具体体现,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原始森林、多样动物、贵重矿藏、丰美草场和甘甜水源。这种生态、生命、生存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正能量精神的弘扬高度契合,是“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今日的青海大地,“千湖美景”再度归来,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增长,藏族古老谚语中的“牦牛发祥之源、羚羊繁衍之地”重现壮美源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天地者,生之始也”,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母体,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能拒绝山川河流、青山绿水的呼唤。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作家们始终在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重要的文学作品就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