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天敌 >> 立法禁止游客抛撒垃圾,捍卫青藏高原诗与
▲位于西藏拉萨市区西北部的拉鲁湿地景色。图/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将第二次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拟规定,组织或者参加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应当自行带走旅游产生的垃圾或者在指定地点投放;禁止随意倾倒、抛撒生活垃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日前在介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相关情况时也表示,公众在寻找诗和远方的同时,不要忘记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和脆弱性,应自觉从源头上减少并自行带走旅游产生的垃圾或在指定地点投放。
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专门立法,这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件大事,而垃圾问题看起来是件小事,与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的称号不够匹配,但也非同小可。
如豌豆公主般脆弱的青藏高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在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领域工作了十年,参与了部分重要自然保护地的科学考察、规划和申报工作。这是一段极为美好的工作经历,最重要的是能够具体了解和体验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在生态保护价值评价的几乎每个维度上,无论是独特性、典型性、多样性、完整性还是濒危度等方面,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但如果必须选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项,我想我会选择“脆弱性”。
倘若把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比拟为人,东北的针叶林豪爽健壮,岭南的阔叶林带泼辣奔放,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安徒生笔下如假包换的“豌豆公主”。
举个直观的例子。年,我带队去藏北羌塘进行一个野生动物调查项目,在阿里地区改则县北面的“无人区”内,见到了极为清晰的两道车辙印,车辙中的针茅矮小得就像刚刚长过一个春夏。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两道车辙是一辆20世纪60年代从这里穿越的解放卡车留下的。我甚至可以想象,那车辙印到今天仍然非常清晰地卧在那苦寒静谧的天地间。
另一个例子则是珠穆朗玛峰。多年来,游客及登山者留下了大量垃圾,总量达数百吨。这些垃圾很难自然降解,成为长期存在且仍在长大的“肿块”。
这就是青藏高原,高冷而脆弱,哪怕是不经意的甚至是克制之下的一点干扰、破坏,都足以留下刻骨的印记。
青藏高原也是博大的,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类型带谱。但即便是藏东南的林区,由于地形比其他山区更为陡峭,气候、地质条件特殊,森林生态系统也相当脆弱。20世纪90年代末,藏东南米林、工布江达等县的高海拔冷杉林,曾经因为相当严重的病虫害导致大面积带状枯死。前两年我回西藏时路过观察,枯朽的林带几乎没有获得更新。
▲黑颈鹤在西藏拉萨林周县山峦间盘旋。图/新华社
用克制给自然一份温柔与善意
在漫长的岁月中,恶劣的自然气候和交通条件是青藏高原天然的“保护伞”。不过,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曾经需要一周才能从拉萨抵达的阿里地区,如今自驾也只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便能到达。
新冠疫情之前,自驾进藏的游客已经非常多。在游客心目中,西藏的地位可谓特殊,是雪山白云青草,“荡涤灵魂尘埃”的所在。所谓“诗和远方”,很难有比青藏高原更完美的诠释。
旅游业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但不可否认,也给当地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一些缺乏自律的游客,足迹所到之处,更是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常见的是自驾游客见到野生动物后,擅自进入草原追逐动物。很多情况下这已经不是缺乏公德,而是违法。另一种更难杜绝的行为便是随意丢弃垃圾。垃圾虽小,但由于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破坏并不微小,还具有长期性。
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当然,生态环境要保护,经济社会也要发展,这既需要生态保护机制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引入新的保护发展理念,也需要全社会对于自然保护事业更自觉地投入。
20世纪8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多个国际知名的自然保护地,以藏羚羊、野牦牛为代表的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得到了切实保护。这是在一代又一代生态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实现的。
▲青藏高原山生柳灌木景观。新京报资料图
近几年,随着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管理系统行将迎来一次整体“升级”。新的体系中,自然生态作为一种资源,与包括游客在内的人类社会将处于更紧密、和谐的相互关系中。
这种关系不可能仅仅靠管理体系的更新就能建立,也需要人类对自身行为更自觉的约束,将爱护自然更深刻地内化到日常生活细节中。由此而言,立法杜绝高原垃圾污染,是一个看起来小而很切实的抓手。
多年前,我每次出差到阿里,路过西藏昂仁县切热乡,都会着迷地看着那片雄壮的间歇性喷泉。在我看来,它完全可以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老忠实间歇泉媲美,只不过“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已。
如今,各方面的基础条件都已今非昔比,我们终将发现,没有人类踪迹的孤寂,或游人如织的景区,都不是成为美好之地的前提。前提应该是,人类能够用自己的克制与自我约束,表现出对大自然馈赠的温柔与善意。也期待,正在审议中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能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带来更多改变。
撰稿/宋金波(专栏作家)
编辑/刘昀昀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