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的天敌 >> 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牧民生计改善仍要多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王瑞欣报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马鹿、岩羊、蓝马鸡等野生动物频频“亮相”,雪豹、白唇鹿、藏野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不时“现身”,与森林、草原、山溪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近日,根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示,截至目前,青海省藏羚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多只恢复到近0只,雪豹增加到多只,青海湖鸟类由种增加到种,青海湖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从数据不难看出,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在20年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这样的增长是否可导致草原超载过牧?是否存在过度保护?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民生计改善协同发展?也成为了大众关心的问题。
对此,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表示,就全球而言,不管是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GBF)、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报告、还是自然向好(Naturepositive)都表明,目前全球尺度物种灭绝速率或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恢复有目共睹,野生动物尤其是有蹄类食草动物全群数量迅速稳定地恢复,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数量是20年前3倍左右,可谓是全球典范,为今后10年框架的执行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无疑增加了草地的放牧压力,但我们鉴于三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充分说明草地的放牧压力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一是草地牧草生产量在过去20年逐渐增加,近几年增长速率趋于放缓和稳定,间接预示草地承载力在允许或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伴随青藏高原变暖变湿,草地的生产力和承载力有所提高;三是通过政府采取生态补偿以及人口的城镇化,保护地草地的生产功能逐渐向外(东部转移),牲畜数量稳定或下降;四是食肉动物数量增加有效控制食草动物无序增长,形成了食物网复杂、营养级结构比较合理的金字塔构型,发挥了生态系统在野化下行效应,生态系统碳固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都在稳步提升。
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民生计改善协同发展?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解决且长期坚持解决的问题。在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起草过程中,特别重视尊重土著居民和当地社区的权利、发展问题,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地利用草地资源和保障牧民可持续生计,通过合理利用草地、提升自然修复水平来缓解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双重危机的世界性难题。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大学赵新全、马玉寿组织联合科研团队,扎根三江源,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该项目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建立了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库,创建了“治理-种草-养畜-销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的有效结合。该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增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开拓了“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新型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