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生活环境 >> 夜听丨追着盛夏浪河滩
以绿为媒,大美青海向世界发出邀约,迟来的绿色给了青藏高原别有洞天的美,她包裹着些许吝啬、顽强、些许俏皮、霸气,自5月后便悄悄沿着古城西宁自东向西逆流而上,那些草撒欢似的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以纯美的绿色在高山草甸、浅水小溪、沟沟壑壑里铺展开来,像是自天而下的一条毯子,天然浑成的铺在地上,它们先是捕获了牛羊的芳心,又征服了一座座高寒缺氧的高山流水,爬过只有云才能达到的山顶,以顽强的姿态屹立于青藏高原之巅。那些山水先是养足了人们的眼,接着又根植到人们的心里,悄然滋养着他们的灵魂和精神,于是“浪河滩”便成了青海人对绿色的敬畏、尊重和对生命的回馈。
6月以后,人们便再也按捺不住对绿的向往,他们抓住一抹绿、一湾清水、一缕阳光的温度,佐以美丽的心情,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自由隐没在绿的世界里,追着青海的盛夏“浪”起了河滩。
“浪河滩”是青海话,“浪”是玩,四处转的意思,“河滩”泛指有河有水、景色秀丽的地方。“浪河滩”简而言之,就是组织亲朋好友找个风景怡人、有山有水的地方玩耍。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浪河滩”这个词心中疑惑这“浪河滩”是个啥?跟着同事们兴致勃勃地浪了一次河滩后,疑惑大解,呵!这“浪河滩”不就是春游吗?我暗笑“浪河滩”这个词用的可真“土”。
但土有土的道理、土有土的韵味,越土的东西越品味,就像玩家们手中的把件,越揉捏越摩挲越有感觉。“浪河滩”就是这样,只有深入这片土地,才能了解为什么人们对绿有那样执着的爱,对“浪河滩”有那样执着的期待。
青海的绿来的迟、退的早,5到8月是一年12个月里专属“绿”的时间,而5月不是浪河滩的最好时节,草木始发,草色尚年轻幼嫩,天气还有些微寒,不适合“浪河滩”。8月立秋一过,草又赶着节气渐渐隐退去新鲜的绿色,草尖开始泛黄,草场也逐渐失去了生机,浪河滩也再难提上日程了。所以只有6到8月,才是“浪河滩”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就只能遗憾地等待来年了。
正因为绿的珍贵,也就留下了许多关于“浪河滩”的美好记忆,“浪河滩”也就成了青海人对绿色最情有独钟的爱和表达了。
我自然是被这“土”给征服了,在西宁生活的越久,我的脾性就越发入乡随俗,也越来越喜欢用“浪河滩”替代文绉绉的“春游”。尤其是这个“浪”字,读出来就有一种任性的解压感,仿佛人还未到河滩滩上,那思绪便一下子飞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喝酒吃肉、跳舞唱歌、孩子在水边嬉戏、老人在树下聊着光阴、媳妇们说说笑笑地围着锅台煮肉灌肠、恋人们爬上山坡任山间小野花羞涩地听他们说些秘密的情话。
风儿随性的吹、白云悠闲地走、人们随意舒展情怀,抬头是最蓝的天、低头是最绿的草,看到的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听到的是汩汩作响的泉水、闻到的是青草野花的香味,人的眼界开阔了,精神爽朗了,灵魂自由了、身体奔放了,往日里不舒心的事和一切重担压力也都在“浪”中治愈了大半,试问,这样的夏天,这样的青海怎能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平静和美好哪?
厚德载物,就是这纯粹的自然之美,接纳了无数人的辛酸坎坷,包容了无数生命的喜怒哀乐,它用豁达、无畏、平静展现着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告诉我们一个浅而易见的道理——这人间值得。
随着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浪河滩”也被时代赋予了更新的意义。“浪河滩”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只照顾你当下的心情,你若是诗,“浪”便是远方,诗和远方的契合只在你抬脚的一瞬。
“浪河滩”可远可近,可简单可复杂、可群体也可单独,若以青海湖为中心,往北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往西是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往南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往东是海东地区,区域跨度大、民族分布广、景色有相容也有不同,它们以独领风骚的傲气霸占一方。所以,无论你选择哪条路线“浪”,都可以看到震撼你灵魂的地方。哪怕只是一道蓝天,也会让你驻足观望许久,它与绿水青山衬托下的蓝,它与白云清风飘逸出的丝丝动感,会让你在不同的山水,不同的风景中感受到大美青海的天之蓝、绿之美。
但更多的人或许和我一样更钟情于“浪”青海湖,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就一直保持着多年环游青海湖的习惯,这既表达了青海人对青海湖的敬畏,也体现了青海湖在青海人心中的分量。静静地行走在青海湖边,我不止一次地惊叹那一枚经上天之手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之湖,站在岸边静听湖水每一次从湖中心荡起或缓或急涟漪拍打上岸的声音,就像听到了从天而降的圣洁之声,每一次声响都会扣响我的灵魂、每一次荡漾都会牵起我内心深处无比的敬畏,在湖边站久了,便慢慢与湖相融了,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湖是“活的”、是有力量的,那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是人类不可攀越的。
当然,除了青海湖,你可“浪”的地方举不胜举,你可以“浪”湟源峡,那目不暇接的一排排严森壁垒的松柏,犹如士气焕发的士兵,雄姿英发地守护着寸寸土地,时刻以抵御者的姿态,整齐划一、挺拔无畏地让你感受到湟源峡作为军事要道——“海臧咽喉”的奇和险。
你可以去“浪”日月山,作为青海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界山,在那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山前山后不同的气候变化,也可以在经幡飞舞中,遥想年仅16岁的文成公主,是怎样带着浩浩汤汤的几千人陪嫁队伍,走过这里,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时,这位年轻的少女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遏制住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为了臧汉友谊,她义不容辞的翻过日月山,走向西藏,走向松赞干布,从此少女一去白头,从年轻到暮年,从汉家融入藏家,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原之路。
你可以去“浪”金银滩大草原,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随着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细细品味王洛宾与卓玛的美丽爱情,在野花泛起的微波里,在小草仰望的神情中,捕捉王洛宾与卓玛是怎样耳鬓厮磨、你侬我侬地漫步在草滩上,他们骑过的马、扬过的鞭、踏过的草,相信已深深镌刻在草原的深处,它跟着盛夏一起来,一起走,只有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风中飘了又飘、舞了又舞。
你也可以去“浪”高原第一镇的刚察县,感受湟鱼洄游时逆流而上的生命力,那密密麻麻、争流勇上的鲜活的生命,用“逆”而“上”的道理,告诉苦难的众生,逆境原本就是生命的底色,它不需要渲染、不能够逃避、更不能随随便便的跨越,维逆而生、维逆而强,唯有经历逆境方能释然和解脱。
身体够好的话,你还可以去“浪”果洛、玉树,迎着稀薄的空气,探寻世界屋脊的高寒俊美,看雄鹰俯视苍穹,看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在离天最近的地方自由奔跑,那些灵动的生灵们,征服了人类生存的极限,用自由和虔诚拥抱着赋予它们生命的土地。在宽广无限的大草原上,你能感受到青藏高原无边无际的苍茫、深远和辽阔,如果你捧起一掌心的水,慢慢感受一滴水渗入指甲的力量,就会体悟到作为世界第三级的“中华水塔”“三江源”的寂静和伟大,也就能更能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潜力在生态”背后的深远意义。
当然,你也可以去贵德“浪”,看“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静美,在碧绿幽静中品“九曲黄河”的生生不息。温婉清澈是贵德黄河的性格,她像极了婴孩黑黝黝的眼睛,对世界透露出一股股清澈渴望的好奇;她像极了闺中待嫁的姑娘,对爱情向往时流露出的那般纯洁无暇的心思;她也像极了任劳任怨的母亲,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坎坷,都给儿女一颗平静而又透亮的心。她无私地滋润着每一个来拜访她过的人,在每一朵平静而又深沉的浪花里,向他们悄然诉说着黄河的故事。
你还可以去“浪”门源,看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在美与艳之间,察觉一朵花的微笑,然后像它们一样在最好的年龄努力绽放。你也可以“浪”尖扎、循化、湟中、大通、平安、乐都、互助等等任何一个地方,那些地方可以没有名声,但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无论你站在哪个视角,都能感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观景象,如果你只愿意四处走走,也会在不经意间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惊喜和自在。
云的自由、风的流畅、内心的酣畅淋漓,都会随着眼前的景不停地浸润你的内心,唤起你灵魂深处的某种悸动。
如果你不愿意在远地“浪”,你也可选择自家门口的公园里“浪”,如今的西宁大小公园遍地,柳树低垂、鲜花绽放、鸟儿欢唱、处处绿意盎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老人、孩子或者约上朋友,在公园里走走看看,在绿色的空间里吊吊嗓子、吹吹“牛”,打打太极、唱唱歌,在平凡的人生里自由享受盛夏的馈赠,是何等的惬意。
或者,你也可以去爬爬山,站在北山上感受一下南北山的绿化,青海人民敬重的“牧民省长”尕布龙就安睡在那里,你很难想象曾经的南北山上一片荒凉、草木不生、生态环境恶化,是“牧民省长”尕布龙克服身体疾病、克服各种困难,用18年的坚守,带领一帮农民工兄弟,用肩抗手刨,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为后人栽下了一棵棵改善了西宁生态环境的大树,如今的南北山上柳树、榆树、松树、白桦树葱郁挺拔,尕布龙精神也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绿色工作者,满怀热情的投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也激励着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更加珍惜“绿”、爱护“绿”。
说了这多么可“浪”的地方,吃也是“浪河滩”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浪河滩”时你可以自带一些简单的食物,选择一处心仪的地方,就地展开野餐。也可以自带烧烤炉,带上喜欢的吃食,自己烧烤撸串。你可以去回族、藏族、撒拉族这些带有民族风味的茶园,点上一桌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等“浪”够了直接上桌吃饭。
但更多的人喜欢在野外租一个灶台“磨刀霍霍向猪羊”,他们愿意宰杀一只羊,煮一锅开锅肉、灌上肉肠、血肠,迎一碗酒、吃一块肉、唱一曲花儿,与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说笑话、拉家常,在热闹的氛围中,歌声献给了夏天、情谊留在了心间、期盼留给了来年。
所以,你看这“浪河滩”,绝非普通的“浪”,这是团聚的“浪”,友谊的“浪”、爱情的“浪”、是洗涤生命的“浪”,是把绿水青山践行在金山银山里的“浪”。
而绿是一切“浪”的源头,她像一个快乐的母亲,亲切呼唤着远方的孩子;像友善的朋友,热情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诗句;更像一个快乐的媒婆,诚挚邀约着天南海北的恋人。
可惜,我的笔写不尽“浪河滩”的精彩,但我相信以绿为媒,追着盛夏来青海“浪河滩”的人将会越来越多,青海的河滩也将会一年比一年更美。
盛夏更迭、“河滩”永驻,我们将带着美好的记忆慢慢老去,但“浪河滩”的故事必将写满了精彩,一年又一年永久的延续下去……
END
作者简介
刘蓓花,青海公安文联会员,省作协会员。撰写的长篇儿童题材小说《毛毛虫去看雪》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现就职于西宁市公安局甘河分局。
主播简介
蒋明霞,播音朗诵爱好者,戎马十载,情系故乡。现就职于四川省绵阳市妇联。
来源︱青海公安文联
审核︱张伟
责编︱马有珍:,。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夜听丨追着盛夏“浪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