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羚羊 >> 藏羚羊生活环境 >> 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姜艳做最好的自己浙里
#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
年,省文联创新推出“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以壮大我省文艺领军人物队伍。该计划涵盖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5个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的艺术门类,其中戏剧界包括由15名具有精深造诣、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所组成的导师团,以及10名具有较高艺术造诣且具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家组成的孵化对象。
“浙里有艺事”百家号特推出“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专栏,对名家孵化对象予以深度报道和集中展示。本期将带您走近国家一级演员、浙江京剧团当家青衣姜艳,看她如何痴迷舞台,勇攀艺术高峰……
姜艳
在种类繁多的戏曲百花园里,每个人对剧种的理解与喜爱程度不同,一旦掺入个人情绪,感受就会大相径庭。比如京剧,在国家一级演员、浙江京剧团“五朵京花”之一的当家青衣姜艳看来,京剧的“国粹”地位当之无愧。
这不仅是因为京剧有数百年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它有丰富的程式化表演和严谨规范的体系。而这一切,正是姜艳热爱京剧、立志成为“京花”的重要原因。
因缘际会入行京剧
姜艳的父母都是艺术爱好者。许是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姜艳从小便对音乐很感兴趣。
5岁时,第一次站上舞台的小姜艳毫不怯场,落落大方的表演让老师们赞不绝口;7岁时,姜艳进入舟山市青少年宫学习,在声乐和舞蹈上展现了独特的天赋;10岁那年,她又有幸得到了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点拨。
姜艳自小便以为自己会走上声乐之路。在考上京剧班之前,她甚至不知道京剧为何物。
年,浙江省文化厅准备开设一个京剧班。在家乡舟山招生时,姜艳也去应考了。凭借一首《北京小妞》,姜艳顺利通过了初试,又凭着一股“好胜心”,她在报考的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京剧班中的一员。
姜艳在《坐宫》中饰铁镜公主
进校后,由于嗓子好、形象好,姜艳被分在要求最高的青衣组。特别是见她腰腿条件好,老师还让练青衣的她和武旦一起练毯子功。武旦很多动作都要上高台,这对恐高的姜艳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在高台上翻原地前桥、后桥,姜艳内心十分害怕,但不服输的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无论如何我都要闯下去。”
稳扎稳打硕果累累
年,有天赋又肯吃苦的姜艳毕业了,顺利进入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浙江京剧团),凭借扎实的功底、靓丽的外形和一副好嗓子,她成为了剧团的当家青衣。
姜艳在《贵妃醉酒》中饰杨玉环
姜艳唱做俱佳,扮相俊美靓丽、嗓音清亮动听、做功细腻沉稳、台风端庄大方,颇具大家风范。在剧团名师手把手的教授之下,她的艺术水准在短时间内“更上一层楼”。跟随剧团辗转全国各地演出,也让她的表演水平迅速提升。演出最多的那一年,姜艳演了场。年,姜艳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银奖;年,获央视“哈药六杯”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表演奖;年,她凭借《圆月之约》中“弦月”一角获第九届浙江省戏剧节最佳表演奖;年,姜艳在杭州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同年10月,姜艳拜张派京剧名家薛亚萍为师,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的再传弟子。演逾千场深入人心
年,一部少儿京剧《藏羚羊》,让浙江京剧团与青海京剧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东西部地区文艺院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新合作模式。该剧开演至今已超千场,感动了无数观众。
场,对任何一部舞台剧来说,都是一个傲人的成绩。而这场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和演员们的艰辛付出。
漫漫巡演路上,演员们顶着近40度的高温,身着厚重演出服,一天要演出两三场。作为主演的姜艳,更是辛苦至极。一场演毕,厚厚的藏袍里能拧出大把汗水,往往来不及脱下晾干,就要演下一场。为了盖住汗味,姜艳就在衣服上喷点酒精,继续穿着演。
姜艳(中)在《藏羚羊》中饰赛珍姜艳在剧中饰演的主角赛珍,是一个十四五岁的藏族小姑娘。这个角色不适合用传统青衣行当的表现方法演绎,姜艳就在其中加入了很多花旦、花衫甚至刀马旦的表演程式。
在第一场中,赛珍和妹妹吾毛与两只小藏羚羊嬉戏,如果用青衣那种稳重、腼腆、矜持的表演风格来表现赛珍的心情,会显得勉强。于是姜艳在表演中加入花旦的表演程式,把小姑娘天真、可爱、活泼的一面展露出来,甚至在旋律中融入了花衫的舞蹈性,将藏族舞元素融入形体动作中。
在嗓音方面,姜艳将发声位置尽量靠前,用甜美、清亮的声音去处理念白和唱腔。随着剧情推进,小姐妹及藏羚羊被雪崩困在荒原中,迷失了回家的路,她又用大跳、倒踢、翻身等刀马旦元素的技巧来表现雪地行走的困难。
回家途中遇见盗猎者,赛珍和妹妹竭尽全力与盗猎者抗争,姜艳用一大段咏叹调式的唱腔来展现藏羚羊的温顺可爱,控诉盗猎者的血腥行为。这里,她又回归青衣本行,跌宕起伏的唱腔把剧情推向高潮,也使赛珍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年,姜艳凭借自己的出色演绎,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斩获“金桂”出神入化
年,第三届浙江省戏剧奖“金桂表演奖”拉开帷幕,姜艳带着新编京剧《藏羚羊》《滚灯王》《告别迷茫》《孔雀翎》《大渡河》闯关,五个风格迥异角色的倾情表演,使她在一众参评演员中脱颖而出,荣登奖台。在颁奖典礼上,姜艳演出了传统张派名剧《望江亭》中的片段《观遇》。
京剧《望江亭》在情节上延续了关汉卿杂剧文本的主要内容,框架上亦分四个场次(观中相遇、二堂定计、亭上赚贼、公堂惩奸),保留和突出强调了“局中之局”设计的精彩之处。最大的亮点,则体现在唱腔音乐的设计上,展示张派声腔艺术的无限魅力。
姜艳在《望江亭》中饰谭记儿第一个“局”设置在《观遇》一折:新任潭州太守白士中乘船赴任,途中经过清安观拜访姑母,姑母替他向观中少年寡居的学士夫人谭记儿求亲。姜艳饰演的谭记儿出场亮相时,唱的是一段四平调——“独守空帏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孀居愁苦泪洗面,为避狂徒到此间”。
在唱腔设计上,姜艳打破常规,为观众带了全新的感受。开头的“独”字,姜艳唱一个高腔儿“守”字时,声音柔缓下来,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凄凉、伤感;唱“狂徒”二字时,又用了一个老生行当常用的“嘎调”腔,从而把谭记儿面对杨衙内屡次骚扰的怨愤尽情表达出来。这样艺术化的处理使人物形象饱满有力,令观众耳目一新。
生如夏花书写赞歌
舞台上,姜艳是雍容华贵的铁镜公主,是端庄凝重的李艳妃,也是机智勇敢的梁红玉……诸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表演技艺的鲜明舞台形象,获得了广大戏迷的喜爱。
姜艳在《生如夏花》中饰齐桂香年,浙江京剧团和青海省京剧团再次联袂创排大型现代京剧《生如夏花》。舞台上,姜艳等八位年轻的京剧演员运用“四功五法”,唱念做舞、旋飞腾跃,抽丝剥茧般演绎出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青藏高原“死亡之地”柴达木沙漠戈壁上的真实故事,细腻展现为实现祖国“强国梦”而献出生命的国家勘探女队员们的内心世界,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女英雄赞歌。
排演《生如夏花》,姜艳可谓吃尽苦头。几次赴青海高原反应严重,她依然带病坚持排练。该剧开场是在沙漠中行进,动作幅度大,还要接着演唱,对姜艳来说堪称极限挑战。炎热的夏天,演出服却是厚厚的棉袄,还要扎上行军背包,让演出过程变得异常艰辛。再加上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姜艳经常觉得胸闷气短,难以张嘴演唱。
此剧排演导致姜艳免疫系统紊乱,荨麻疹发作严重,每天晚上奇痒无比,至今还在治疗中。但为了演绎那个年代的英雄群像,挖掘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感人历史,用艺术再现那个值得缅怀的坚强女子,姜艳义无反顾,且甘之如饴。最终,《生如夏花》荣获第十四届浙江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
京剧,是姜艳此生追求的终极艺术目标。如今,姜艳也成为了十几位学生的老师。正如当年各位老师教导她一样,姜艳正接过京剧传承的接力棒,让传统艺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