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鬼哥的五万里D40静静的可可西里沱沱河

发布时间:2023/2/3 15:34:13   

引题

自翻过昆仑山口,就进入到可可西里腹地,近公里的路程,到唐古拉山镇终止。路上虽无太多人烟,但绝不荒芜。虽然是无人区,但有各种高原生灵为伴,可可西里的美无声无息中浸透在行者的心里。

今天的行程

日期:年8月27日,星期四。

路线:从沱沱河保护站出发,沿国道继续向南,到达长江源头沱沱河畔的唐古拉山镇。

里程:64公里,累计公里。

路况:本段以起伏路面为主,坡度不大。在30公里处有一个小坡,后30公里已经到下午了,开始有逆风,特别大。路况时有坑洼,经过几个冻土沉降地段,比较难走。中途无任何补给点。

累计经过县市:54个

所见-自然篇

早晨,离开了收留我住宿的保护站。这沱沱河保护站是可可西里的南大门,拱卫着可可西里南部区域的野生动物保护。由于保护的加强,这里的野生动物开始多了起来,最近经常有熊出没。昨晚到来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不要出大门儿,以免跟棕熊来个亲密接触就不好玩了。

国道上早晨的大货车特别多,挤着就没地儿了,咱主动靠边让行,毕竟人家是保障西藏自治区各项物资的供给。

今天天气依然好,所以路上依然是天高云淡。

行进了大约30公里,翻过一个山梁,发现有牦牛群,这表明我已经走到可可西里的边缘了。

话说这边的牦牛也挺苦,草太少了,它们是在石头缝中摘草吃。

一个牌子出现,知道了,三江源湿地到了。

这中石油够拼的,从格尔木出发就看他们修管道,一路修到这儿。希望在唐古拉山上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骑了60公里,终于看到了一条河,不用说了,这一定是沱沱河。今年的水量比较大,所以看不到它辫状河道的壮美身姿。

这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国道原沱沱河大桥。

现在它已成为危桥,光荣退役,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物。看到它残破的身影,能感觉到一丝丝的历史沧桑。

过了桥就是唐古拉山镇,大货车司机喜欢管它叫沱沱河镇。小镇现在正在进行路面修缮工作,所以显得泥泞破败。但是从这个指示牌明显可以看出,这里也是一个交通要塞。难道也是九省通衢?

这个小镇是典型的旅游小镇,每年七八月份来长江源观光的人还是蛮多的。所以镇里面的宾馆很多,住宿条件也都还不错,就是价格稍贵了一些。我来的时候蛮好,赶上学校要开学了,所以这几天人很少。

万里长江像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大地上,这里就是龙头的位置,上海是龙尾,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两个龙爪。

这是一个民间组织在长江源头建立的保护站,从源头保护长江不受污染。

小镇里还有一个特色,长江1号邮局。可以买些明信片寄给好友们,但是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收寄这玩意,所以很多游客写完明信片都挂在墙上了。

静静的可可西里,凄美的诉说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有可可西里这个地方,看过陆川导演的那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可可西里》,读过关于她的文字,知道她就在青海,她还是藏羚羊的栖息地,但具体她在哪,她到底有多大,她是什么样儿,其实并不很清晰。

这次远行,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这里。翻过昆仑山口后就到了可可西里腹地,骑了几天,穿过可可西里,来到唐古拉山的山脚。看到了可可西里地形地貌,各种动植物,趁着在这唐古拉山镇休整,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地图,对可可西里逐渐的清晰一点,所以拿来扯一扯。

可可西里是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蒙语常把这些环境恶劣的地方用美女代表了美好的寄托,比如东昆仑主峰玉珠峰,蒙语是“可可赛极门”意为“美丽而危险的少女”。喜欢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让人有种向往的亲切感。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平均海拔高度在五千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95%为冻土层,所以在这上边的国道真的非常烂。这里气压低,氧气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所以感觉上不来气是正常的。骑行的时候必须张大嘴呼吸,一口气缓不过来就有缺氧反应,张大嘴就面临喝风,喝了几天风肚子就开始疼了,导致没胃口。想减肥,就来这吧,绝对是天堂。

其实可可西里有两个区域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广义的可可西里,指的是广袤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就是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这个区域,横跨青海、西藏和新疆。就是这张图中的蓝色和粉色共同组成的区域,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第二个概念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图中粉色的那部分,主要在青海省。因为藏羚羊每年5-6月会迁徙到这里的卓乃湖和太阳湖产仔,数量相当可观,所以就建立了这个保护区。现在这里已列入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也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这个国道和青藏铁路就沿着缓冲区的东部边缘通过,当然国道的东部也是缓冲区的腹地,大部分也是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地,所以国道沿线也都是无人区。保护区管理部门在国道沿线建立了4个保护站,除了这几个保护站,就没有其他人类活动的迹象了。这一路骑行下来住了三个保护站。

可可西里之所以是无人区,那就是真的没人居住啊,而且是自古以来就没人居住。所以即使平均海拔在5千米以上,植被不那么丰富,水草更提不上丰美,但这里却是各种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它们在此栖息繁衍了千百万年,身体器官已经进化到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所以千百万年来,可可西里就静静的冻在那里,上面的野生动物也静静的吃着那些长势看上去不太健康的草,与人类毫无瓜葛,大家各相安无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有一种叫“沙图什”织物将人类的贪婪和这片区域联系在一起。原本这种织物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流行很久,是用克什米尔山羊的羊毛编制的,是一种极其贵重的物品,当地的大妈对待这种物品就像中国大妈对待黄金一样。原本这种织物跟藏羚羊扯不上关系,但在英国这个搅屎棍殖民印度之后,一些闲的蛋疼的英国人想办法提高这种织物的产量和品质,以满足欧洲那些闲的各种毛都痒痒的贵妇的需求,所以就把目光盯上了藏羚羊。后来他们发现就藏羚羊的毛比克什米尔山羊的毛要细致柔软的多,所以杀戮就此开始了。

但18、19世纪,欧洲贵妇的数量毕竟要少,所以沙图什需求量不是那么大。但进入20世纪,欧洲发达了,包括美国、东亚的一些国家也土豪了,而且奢侈品概念也深入人心了。所以那些发达的货对沙图什的追捧,不亚于现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小青年和大妈们对LV的追捧。就像买菜都要拎个LV包一样,披个沙图什参加晚宴瞬间50岁变20。这时对藏羚羊的大规模杀戮才真正开始。

没有改革开放之前,偷猎分子都是小打小闹,尽管每年都有杀戮,但是数量都有限,毕竟不好交易。进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放了,走私的贸易通路更通畅了,咱们特有的生产力水平发挥出来了,大规模的藏羚羊杀戮才真正的开始。短短的二十年,藏羚羊的种群就有鼎盛的万只降到不足3万只。

这时一个英雄人物,索南达杰,用自己悲壮的牺牲,挽救了藏羚羊总群,也拯救了可可西里的灵魂。索南达杰在年与盗猎分子激烈的枪战中不幸牺牲,唤醒了中国社会,使各路人马从经济建设中回眸一看,再不保护这种小动物,子孙们就只能看标本了。于是才有自然保护区,于是才有国道上的这些保护站,于是才给藏羚羊以喘息之机,也给藏野驴、野牦牛等原生动物以生存的机会。

大规模的藏羚羊杀戮停止了,据说到年保护区内已经没有枪声了。而且,这里藏羚羊的种群已经恢复到30万只,藏野驴也有10多万只。但沙图什的交易并没有停止,只是转入到黑市,价格突破00美元/条。所以,偷猎还是存在的,只是更鲜为人知了。

走在可可西里沿线,除了能感受天高云淡的美景,你能感受到更多的是凄凉。高海拔地区生态的脆弱,稍有破坏这里就会变成一望无际的沙漠。看到藏羚羊确实兴奋,兴奋之余你更能感受到它们种群滴血的历史。停在路边看着它们,它们抬头对望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对人类罪行的控诉,这又是一小部分人类造的孽,由人类种群来承担后果。当然了,这种孽有些人还一直在造。时至今日,还有大批的人在可可西里腹地盗采沙金、捕捞卤虫。就像那个在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十几年的隐形首富一样,地方特色不灭呀!

这可可西里就像中国广大中西部农村一样,都是被遗忘的角落。当然遗忘就遗忘吧,但偏偏有些人就惦记它,有些人惦记它是想从中获取,相信斩断利益后,政府层面能收拾他们。有些人惦记它是想从中寻找点刺激,不过建议在国道上走走就得了,还有很多观景台可以让你眺望。你的车轮和徒步鞋不属于这片区域,里边就别去了,那里属于羊和驴,更属于狼和熊。寻短见的更要止步了,有的是地儿可选,何况这里高寒缺氧的,没准搞得连自宫的力气都没有,还是给她留一些安宁吧。

就让可可西里静静躺在那里吧,让她去诉说凄美的过去吧,但愿不要再控诉现今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810.html
------分隔线----------------------------